首页 > 百科 > 儿童教育

七律长征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来源: 更新时间:2022-12-23 07:04:31
The Beginning

七律长征教案一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准备:

  了解当年红军长征的背景和经过,搜集毛泽东主席的关于长征的诗词,读熟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 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了解诗的一般常识。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二、四、六、八句),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的四声和今天普通话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4)入声。这个声调后来消失了。《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四、出示教学目标(略)。

  五、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逶迤(wēi yí ):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páng bó ): 气势雄伟的样子。

  岷山(mín )

  2、了解本诗的大致含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六、赏析课文。

  (1)学生读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理解: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

  难--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理解: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学生读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理解: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逶迤--绵延不断

  腾--突出奔腾气势

  磅礴--形容其巍峨高大

  走--突出它的疾驰状貌

  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学生读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理解: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代表。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金沙水拍云崖暖--形象地状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神奇的情景。

  大渡桥横铁索寒--a“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b“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c“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既3、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4)学生读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理解: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七、整体感悟课文。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2、中心思想。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3、写作特点。

  (1)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

  (2)比喻、夸张手法的妙用。

  目的: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八、听《长征》朗诵和歌曲。

  九、课文延伸。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

  2、长征是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3、长征途中最重要的会议是什么会议?

  4、长征途中主要经历了哪些历史事件?

  5、长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七律长征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不怕难)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B、远征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谈感受。

  ⑤读出感受。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

  ③听故事,谈感受?(机智勇敢)板书:机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读。

  (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

  (4)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喜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还指什么?

  ③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④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

  1、读全诗。

  2、积累,试背。

  3、拓展:《清平乐·六盘山》。

  4、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

  五、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七律长征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

  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

  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

  3、默读体会诗的结构特点

  4、抓住“万水千山”总述句,让学生分头研读,分组讨论。体会如何“难”,但红军战士又怎么“等闲”

  ①选取哪些山?怎么难,但红军眼里怎样?

  ②选取哪些水?怎么难,但红军面前又如何?

  三、反复诵读,体会英勇无畏

  1、出示插图,结合诗文进一步理解诗义。

  2、抓住自己感受深的情节畅谈体会。

  3、引导学生读书深情,诵出豪情。

  4、最后一句作者的愉悦心情和你一样吗?

  四、适当拓展,推荐爱国读物

  1、长征故事你已经读过的有哪些?

  2、推荐如《丰碑》《草地夜行》等读物。

  五、联系实际,激励攻坚克难

  1、生活中也会通过这样的“山”“水”,结合生活说一说。

  2、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长征精神呢?如何学会排除万难?

THE END

TAG:教案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