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儿童教育

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指南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作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7-21 07:58:34
The Beginning

  一、工作目标

  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进一步规范小学英语作业管理,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要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优化作业设计。小学英语学科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是掌握、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的手段,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目标的途径之一。作业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有助于巩固和操练知识与技能,锻炼和培养文化品格和思维能力;要能够结合趣味性、主体性、有效性、层次性和实践性原则,提升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二、基本要求

  1、依据课程标准 减负增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要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 小学英语作业要依据课标精神,以“减负”、“提质”、“增效”为原则,设计具有巩固与延伸、培养与发展、反馈与交流功能的作业。切实发挥小学英语作业的育人功能,探索综合性、实践性、个性化作业,精选作业内容,充分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

  2、关注单元整体 分层落实

  小学英语作业设计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关注单元整体目标和内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递进,做到系统化设计,指向单元作业目标达成。小学英语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帮助学生积累、强化英语学习所需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基本方法。通过听说、读写、唱演等多种形式的作业,让学生充分体验英语;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完成英语实践作业,让学生真正使用英语。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分层布置,增强作业设计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通过基础类、实践类、拓展类、创造类、反思类等作业类型,突出小学英语作业巩固、引导、应用、拓展、反馈等功能。

  3、加强作业指导 多元评价

  倡导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指导,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时间管理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指导其尽量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采用多元的作业评价标准,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激励,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作业共性错误问题,集中反馈;个性错误问题,个别反馈。针对易错题型或作业的二次订正,提倡采用面批形式。可适当利用个性化的作业评语方式,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注重对作业批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深入分析作业的过程表现,关注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并相应调整作业量和作业难度。

  4、明确主体责任 建章立制

  学校切实履行作业管理主体责任,学科组每位老师明确分工,厘清职责,加强作业全过程管理。加强年级组、学科组作业统筹协调,合理确定各学科作业比例结构,建立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调控作业难度及比例。备课组长进行年级作业预报和公示,从教学内容、作业内容、题型、完成时间等方面提前一周预报作业,交由学科教研组长审核、调控和监督。加强校本研修,形成高质量的作业体系,严格管理,避免出现重复性、随意性作业。

  三、实施建议

  (一)建立校级管理和监控机制,保障英语作业的科学化、制度化实施

  1、明确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任课教师四方职责,根据区域作业管理标准和规范,从英语作业设计、评价、反馈、检查等方面进行全程管理和监控。

  2、学校成立英语作业研制联动机制,组建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英语骨干教师构成的作业研制团队,定人、定时、定点进行作业研讨,将作业问题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

  3、充分发挥教育集团和片区的优势,成立作业管理和研制的专家智库及作业资源库,为高质量英语作业的持续推进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落实学校和教师的作业主体化责任,明晰作业管理与实施路径

  1、学校是作业管理的责任主体。明确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任课教师的作业管理职责,制定作业量调控和公示制度。同时,学校要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地创新作业管理模式,建构英语作业体系。并以作业管理为英语学科发展的突破口,引导教师从重教转向重学,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有效支持。

  2、教师是作业设计的主体,是落实作业管理的具体行动责任人。每一位教师要牢固树立生本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科学设计作业,认真组织作业实施,积极开展作业的创新实践研究。教师应从英语作业内容的纵向结构、难度结构、类型结构、水平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与设计,使教、学、评一体化。

  (三)改革创新作业类型,丰富作业批改方式,发挥作业评价的育人功能

  1、强调“单元观”,不能碎片化。提倡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小学英语作业的整体设计。根据教材的自然单元划分,研制单元作业目标,制定单元作业整体规划表,按照课时分步骤、分层实施英语作业。

  2、强调“适切性”,不能一刀切。设计高质量且容量适度的英语作业,严格把控英语作业的完成时间。针对校情、班情和学情,在作业量和难度上有选择地分层布置作业,关注个体差异,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建议英语学科每周开展“今日无作业”、“今日免作业”活动,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作业,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作业的需求。

  3、强调整合,不能单一化。小学英语作业应在全面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作业,不可局限于机械的抄写、做题和背诵。作业的类型可以是书面作业、口头作业、体验作业、实践作业;作业完成的方式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的时长可以是“短时”作业,也可以是“长时”作业;同时,还可以呈现共性化作业、“菜单式”弹性选择化作业等。作为语言学科,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还应整合听、说、读、看、写五种语言技能,通过作业提升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小学英语作业还可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设计,如用英语描述一个小实验、用英语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等。

  4、强调多元评,不能只“勾叉”。教师要发挥英语作业的评价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在批改方式上,教师不能简单地画勾打叉完成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判断。批改时可以以圈代叉、以等第代分数,并有选择地进行特定对象的面批,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教师还可以用积分制、积点制、代币制等班级管理制度进行评价,以实现长效管理。

  (四)定期开展研修、培训和督导,构建以“研”为主的作业保障体系

  1、依托集体研修,构建作业管理支持系统。学校可通过组织由一线教育专家及骨干教师组成的导师团队,定期开展聚焦英语作业的专题研修活动,对英语学科组教师进行长期培训,探索作业设计,研究作业管理。学校定期检查与督导,形成意见,及时反馈。

  2、开展项目研究,解决英语作业管理真问题。鼓励学科团队或个人将作业管理方面的问题作为研究项目,通过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解决问题。

  3、展示研修过程,推广优秀作业成果。学校定期举办教研组或备课组研修现场会,做好优质作业的成果推广,将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在校内或区内进行分享交流。

THE END

TAG:作业  英语  学生  学科  教师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