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综合百科

临夏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临夏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7-04 12:25:46
The Beginning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撑,也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助农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今年以来,临夏市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工作重点,统筹做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文旅首位产业、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人居环境改善等“五大文章”,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积极按照《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实施方案》,研究提出了“三压一稳四扩一提高”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紧紧围绕“米改花”“高原夏菜”、西瓜种植、“花经济”、食用菌种植、“五小”产业、村集体经济优化调整,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城市农业,大力推广特色农产品种植业,着力激发农村发展潜力和后劲,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临夏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时下的临夏市,满城的瓜果飘香,遍地结果的大丰收让农民喜笑颜开。位于枹罕镇的街子村千亩西瓜种植基地里,3200亩香甜可口的西瓜喜获丰收,街子村党支部书记周海个高兴地告诉记者,通过西瓜种植,街子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收约3428万元。

临夏市枹罕镇街子村党支部书记周海个: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调整下,我们街子村以党支部加合作社的模式,流转土地是两千五百亩,群众每亩地能拿到一千五百块钱的租金,拿到租金后也可以在家务工,每天也有一百块钱的劳务工费,这样我们既流转了土地也解决了群众的就业问题。

据了解,每亩西瓜产量在7000斤左右,年收益达4000万左右,大面积种植大棚西瓜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为枹罕镇街子村当地群众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其中,街子村40岁至60岁的劳力中,大约有500人在瓜田打工,每人每天可收入100元。正在打包装箱的村民卡外西也告诉记者,她家流转了2亩土地,如今,她在西瓜棚里打工,闲余时间挣一些零花钱补贴家用。

临夏市枹罕镇街子村村民卡外西也:我的地占了两亩,每亩给1500元,然后来这里干活,一个小时10块,我们家里的小孩也顾上了,在这里干的挺好的。

同样,拜家村、江牌村的樱桃和树莓也收获颇丰,用真金白银解锁了农民幸福的生活。村民们都说,和之前传统种植玉米相比,种植高附加值的果树给他们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收入。

临夏市枹罕镇拜家村村民马文义:以前种玉米的时候,玉米产量也不太好,一亩地大概就是1200斤左右,4亩地超不过5000斤玉米。那个时候价格低,卖一块钱的话4亩地只能卖5000元。去年我跟老伴一起采摘,樱桃收入了2.3万元。今年,现在已经收入1.3万元。

与此同时,折桥镇大庄村的千亩城市农业基地里,香甜可口的火龙果、羊角蜜成熟上市;苟家村4500余个“美都”高原西瓜钢架拱棚里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让村民的口袋也变得鼓起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让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据了解,2020年,临夏市折桥镇西瓜种植面积2054亩,销往广东、深圳、上海等全国10多个省市,共计产出3500多吨。今年,折桥镇西瓜种植面积比往年增加100多亩,西瓜种植总面积达2160亩,每日产量最高可达100000多斤,解决了当地村民586人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助推了乡村振兴。

从量到质,全市农业产业体系的版图格外精彩。在产业布局方面,临夏市折桥镇以现有的拱棚西瓜、设施蔬菜、露地蔬菜、食用菌产业为基础,持续发展高原夏菜,建设全市高原夏菜示范点和高原西瓜示范点,进一步扩大瓜果蔬菜和食用菌产业种植规模;枹罕镇依托芍药、牡丹等花卉种植基础,扩大食用菌、高原西瓜和马铃薯种植,探索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体验农业,建设全市食用菌种植示范点和马铃薯种植示范点,适当发展树莓、核桃等经济作物;南龙镇以油菜、油葵种植为基础,积极发展食用菌种植,适当发展花卉种植,探索发展以体验为主的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建设全市花卉种植示范点。城郊镇发展大丽花、倒挂金钟及各类盆花种植,适当种植油菜等作物。各镇各村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全市趟出了一条充满“色香味儿”的富民路。

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从盲目生产转向市场导向,改变种植方式,用足用活科技,从靠天吃饭转向技术支撑;改变销售方式,创新创造价值,从提篮小卖转向精准衔接……站在新起点,临夏市农业产业乘势而上、乘胜前进,不断书写着乡村振兴精彩篇章。如今,曾经每亩收入1500元左右的玉米地已经渐渐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新建的钢架拱棚,一座座高效日光温室,还有洋溢在农民群众脸上的微笑、鼓起的钱袋子......

THE END

TAG:临夏市  强音  乡村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