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它只发生在圆锥花序中,并损害圆锥花序上的一些籽粒。该病是水稻后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由真菌米假单胞菌侵染水稻花器官引起的穗部病害。病原菌首先在颖片接合处暴露出小的黄绿色细菌,逐渐扩展,最后将整个颖片包裹成深绿色或橄榄色,最后裂开并覆盖深绿色粉末。今年,我省大部分稻区在水稻敏感生长期(孕穗后期和开花期)多云多雨,田间湿度较高,导致稻曲病流行。
如何降低水稻稻曲病
首先,对于要收获的稻谷,如果有稻曲病,首先用人工收割稻穗,用稻曲去除稻谷,集中掩埋或焚烧,然后均匀收获。
第二,对于收获的水稻,如果有稻曲病,应及时清除收获的稻曲病,并将收获的稻曲病种子集中掩埋或焚烧,以减少稻曲病病原菌毒素对水稻的污染,降低稻曲病菌越冬基数,减少次年初侵染源。
第三,及时干燥或烘干收获的大米,使大米的含水量保持在13%左右。同时,注意防治蜀黍危害,减少水稻污染。由于稻曲病菌的毒素可溶于水,大米(包括免洗大米)在烹调前应多次洗涤。
科学防治水稻生育期病害
(1) 选择无病种子,做好种子消毒工作。播种前用生理盐水选种,清除病种,用57℃温水温汤浸泡10分钟,洗净促进发芽播种。
(2) 如果在早期发现病粒,应及时清除,深埋或焚烧,严重病田应在收获后深翻,使菌核和弯球在土壤中腐烂。
(3) 科学施肥,防止氮肥迟施和偏施。
(4) 农药防治,针对年病害较重的品种和地区,在晚稻期采用了两次叶面喷施防治技术。首次施用时间为稻谷休息前7-10天(即1/3-1/2植株旗叶枕和倒数第二叶枕)。第二次用药是在间歇期(5%初始峰值,或第一次用药后7-14天)。75%肟·戊唑醇水分散粒剂(那地丸)、36%普鲁卡因·咪鲜胺混悬剂(米优)、41%甲硫基·戊唑醇混悬剂(文达)、75%五唑·氮唑菌酯水分散粒剂(合济)、30%肟·戊唑醇混悬剂(文腾)、10%金刚·蜡芽菌混悬剂、,24%井冈霉素a水剂和其他药剂可用于防治稻瘟病和纹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