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4日电 据《科学世界》3日报道,一个当了父亲后,外表会发生一些或大或小的变化,科学家现在又发现,当了父亲的人,大脑也会发生变化,和孩子相处,有益于大脑。
没有人会否认当了爸爸会改变他的生活。尽管晚上失眠次数明显增加,又得到为孩子换尿布的义务,但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它使生活充实,对男人有积极影 响。这项由伦道夫-麦肯学院心理学系主任、脑研究人员凯莉·兰伯特教授负责的研究显示,在生活方式上,父亲的身份可能比单身男人改变更大,事实上它会给父亲的脑带来永久的好处。
兰伯特关于老鼠妈妈的研究显示,母亲身份有益于脑。她发现,老鼠妈妈在学习和记忆测试上比不是妈妈的老鼠做得好,而且更勇敢。兰伯特说,老鼠妈妈对压力的破坏性影响有抵抗力。她把这些改变同怀孕和哺乳期出现的大量荷尔蒙联系在一起,但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说,即使不是妈妈的老鼠被赋予“抚养”孩子的义务,它们在这些领域也有改变。
兰伯特对类似结果发生在啮齿动物爸爸身上的可能性很感兴趣。她最近的实验显示,老鼠爸爸在寻找食物方面比单身老鼠做得好,而且在一些新情形中产生的压力更少,例如遇到陌生对象等。
兰伯特说,要在这个啮齿目世界中找个好爸爸,可能很费劲,“事实上只有约6%的哺乳动物表现出父亲的养育行为。”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她的研究小组用两种比较接近的老鼠进行实验,它们对父亲身份的反应存在很大差异。兰伯特表示:“一种是出色的爸爸,我们称之为‘妈妈先生’;另一种很不负责任,做爸爸对它们来说就是挑战,我们把它们叫做游手好闲的爸爸。”“妈妈先生”属于加利福尼亚州鹿鼠,它们能像称职的鼠妈妈一样和孩子们搂在一起,养育它们。那些“游手好闲爸爸”属于普通鹿鼠,非常害怕同孩子们在一块儿。兰伯特这样描述它们的行为:“要是我不移动,这种老鼠或许不会看到我。受到威胁时,它们会逃走,或攻击对方。”
兰伯特的研究小组首先在“妈妈先生”品种中比较了从来没有当过爸爸的单身雄鹿鼠,最后发现这个结果同她在老鼠身上的结果类似。她说:“我们发现这些鹿鼠爸爸是更好的食物搜寻者,它们比不是爸爸的雄鹿鼠更有冒险精神,更喜欢去探索陌生环境。尽管前面可能有危险,它们也会去。”然后,研究人员让单身雄鹿鼠抚养幼崽。只在很短的时间——4天内——每天10分钟,这种从未当过爸爸的加利福尼亚州鹿鼠很快对鼠宝宝做出反应。兰伯特表示:“这些动物会靠近小鹿鼠,接着嗅嗅它们身上的气味,最后跟它们融洽相处了。这些‘假爸爸’好像要为孩子们做任何事,当然除了会唱催眠曲《快睡吧,小宝宝!》。”
但是,属于普通鹿鼠的“游手好闲爸爸”却表现出相反的行为,它们对幼崽有警惕意识。研究人员在把普通雄鹿鼠放进去前,先把幼崽放到一个金属网粗滤器下面。兰伯特说:“我们在实验室里把它叫做小帐蓬,可以保护幼崽免遭普通雄鹿鼠的伤害。”他们观察两种同养育和社会行为有关的荷尔蒙的变化,一种叫催产素,常用绰号是“拥抱荷尔蒙”,对母性关系很重要;另一个是抗利尿激素,被认为对雄性的社会行为有重要意义。
兰伯特表示,不管是加利福尼亚州鹿鼠还是普通鹿鼠,只要同孩子们在一起,都会受到这些荷尔蒙的影响。她说:“即使‘游手好闲爸爸’,跟鼠宝宝在一起,它们的脑也会作出反应。无论是好爸爸还是坏爸爸,都会出现同样的结果。”兰伯特还说:“和幼鼠一起生活的经历只是改变了与社会和养育反应有关的脑区域。”
她怀疑类似改变可能发生在人身上。她表示:“我认为同孩子们和家人在一起对保持养育反应很重要。给这些问题找出可靠答案对父亲的育儿假等决定有重要意义。”
兰伯特表示,在更多研究探索这个新领域前,要完成从啮齿动物到人的实验过渡依然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她说,这些实验为研究感情移入和友谊等重要社会行为以及潜在的脑化学找到了新方法。
兰伯特在国际行为神经科学协会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最近的这些发现。这种研究成为2006年1月期《科学美国人》杂志一大特色。它得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伦道夫-麦肯学院和里士满大学的资助。(杨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