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如何选择分娩方式?前几日因为一名产妇想要破腹产而被家人阻止导致悲剧的发生,产妇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为产妇减轻痛苦,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反映了一种生育文明。想要顺产剖腹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记得2004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享受无痛分娩产妇比例不足1%——我国推广无痛分娩》的文章,阐述了分娩镇痛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艰辛。而从这篇文章发表至今,已经历时13年了。
也许,推广无痛分娩涉及到方方面面。作为国内排名前列的医院,观念也是逐步转变的。13年中,我们逐渐意识到适当的镇痛技术是缓解产痛的良药,产科开始联合麻醉科进行硬膜外麻醉进行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镇痛,静脉镇痛泵进行剖宫产后镇痛。从无到有,虽然囿于麻醉人员的短缺,但在我院,镇痛分娩率依然在稳步提高,如今大约有60-70%的产妇可以享受到无痛分娩的服务。
这两天朋友圈刷屏的是榆林产妇跳楼事件,这个惨痛结局背后的孰是孰非,不是我这个看客可以评判的。但是,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如何避免再次发生如此惨剧,我认为需要认真思考。
其实在整个事件中,产妇的疼痛是触发各方矛盾达到激化的导火索。指导减少疼痛和努力降低疼痛,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分娩的疼痛可能是女性一生中所经历的最严重的疼痛。临产和分娩的疼痛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疼痛的阈值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临产疼痛是很严重,有些人甚至认为是无法忍受的。而且,产痛对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严重可以引起心理的崩溃。
未得到缓解的疼痛可能也是导致产后心理创伤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娩过程中,经历过未得到缓解疼痛的妇女更可能出现产后抑郁。
在一项纳入1288例阴道或剖宫产分娩后妇女的研究中,产后抑郁的发病率与急性产后疼痛的严重程度相关,而非分娩方式。
更严重的产后心理创伤形式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据报道,产后PTSD的患病率为1.7%-6.9%。出现一些创伤后应激的症状比例更高。尽管PTSD的病因复杂且为多因素性,但分娩过程中未得到缓解的疼痛是一个很重要的危险因素。
以前最常用的是一些指导的方法。比如:改变体位、进行放松或呼吸锻炼、洗淋浴或盆浴、请家属或导乐人员帮助按摩腰部、热敷或冷敷腰部、听音乐、慢走、让“导乐人员(doula)”给予帮助–导乐人员是指在临产和分娩期间陪您待在一起以给予您支持和安抚的人员。
但以上这些,在第一产程后期及第二产程都失去了效果。在剧烈疼痛面前,这些都变得苍白。这时候,药物治疗缓解临产疼痛就变得非常必要。以下,我们来简单做个了解。
硬膜外麻醉技术
通过硬膜外途径使用持续输注泵给药,局部麻醉药,如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可提供安全有效的临产镇痛。不论是通过椎管内或是硬膜外途径给药,对于第一产程早期都能提供极佳的镇痛效果。不过前面也说了,疼痛是个体差异极大的,个人疼痛阈值不同,因此仍然会有部分人感觉到疼痛,但对于镇痛的结果满意率可以达到95%以上。
在整个临产过程中,通过硬膜外连续联合输注局部麻醉药物和阿片类药物。大部分麻醉科医生选用相对为脂溶性的合成阿片类药物(例如,芬太尼或舒芬太尼)。 可靠阻滞第一产程后期(过渡期)或第二产程的躯体疼痛。
硬膜外麻醉怎么打?
进行硬膜外腔阻滞时,产妇身体蜷成虾状,医生会利用穿刺针将一根细软管(称为“导管)导入硬膜外腔,置入您的背部。医生会经由该导管给予药物。一个女士坤包似的小盒子,负责均匀地向产妇体内泵入麻药,一根细线连着一支可以按压的控制器,刚好握在手心,产妇在镇痛效果不足时按压便可额外泵入麻醉药物,增强麻醉效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对胎儿的影响
现在的硬膜外麻醉所用的浓度只有手术麻醉时浓度的 1/5~1/10,到达胎儿的剂量微乎其微,其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硬膜外腔阻滞后注意事项
◆ 硬膜外腔阻滞后,需要待在床上,不能四处走动。
◆ 需要吃流质食物。
◆ 硬膜外腔阻滞有短时降低血压的情况,不过现在我们已经有充分的经验,会监测血压,而且常规开通静脉补液,降低风险。
◆ 采用硬膜外腔阻滞,可能会延迟第二产程,这也是因为针筒分娩后第二产程第一小时由于镇痛使产妇的下屏感不是那么明显。但对最终分娩和新生儿结局不影响。
◆ 还有部分产妇会出现发热。医生可能给予抗生素干预或退热药以防发生感染。
◆ 极少部分产妇分娩后可能出现头痛,这也不要担心,会在2-3天内缓解。
其他的药物镇痛方法
阴部神经阻滞:进行阴部神经阻滞时,医生会利用穿刺针向阴道附近的神经周围注射药物。药物会麻痹这些神经,因此在外排胎儿的过程中不会感到那么疼痛。
不同于硬膜外腔阻滞,阴部神经阻滞不能缓解宫缩引起的疼痛。它可以用在无法或不愿进行硬膜外腔阻滞的女性中应用,也可在进行了硬膜外腔阻滞但仍有阴部区域剧烈疼痛的女性中应用。
我相信,随着无痛分娩的科普和推广,当无痛分娩的要求被重视,被认为理所当然,被认为是和吃饭睡觉一样天经地义,那么会有阳光灿烂的一天。而这,也是我,你,产科医生,或者非产科医生,可以在惋惜榆林产妇的同时,尽一点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