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动反应宝宝健康关键指标
「胎动」顾名思义就是胎儿在母亲子宫内活动的现象。胎儿在子宫内著床后,四肢与躯干逐渐成长,尔后大脑开始发育,会经由神经传导控制身体各部位的肌肉,此时宝宝会开始出现弯腰、抬头、扭动、转身、踢腿等活动四肢躯干的动作,这种阶段性发展的反应是胎儿在子宫中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而从妈咪的角度,胎动也是孕妈咪对宝宝活动的感觉。
胎儿在8 周大的时候会开始自主动作,由于初期神经系统与脑部发育尚未成熟,肢体较不协调,主要倾向反射性、轻微的活动。到了16 ~20 周,神经系统逐渐成熟,才会开始出现组织性动作。临床上,孕妈咪通常会在怀孕21 周时感觉到胎动;初次怀孕的孕妈咪胎动感觉出现的较晚,约在20~22 周左右,第二胎以上的孕妈咪由于肚皮、子宫都比较松,胎动感觉相对较早,约落在16 ~18周,宝宝活动频繁或体型纤瘦的孕妈咪也会提早感觉到胎动。
怀孕后期胎动部位连结胎位
怀孕8 ~10 周时,胎儿脊椎与躯干的神经会开始控制肌肉做出反射动作,常见宝宝如同毛毛虫般蠕动。手脚的移动则在10 周左右出现。对孕妈咪而言,16 ~20 周胎动感觉较不明显,且多集中在肚脐周围,近似手指轻抚肚皮或气泡碰触;17 ~18 周时,因为子宫内有羊水,会感觉有球体在肚子内滚动;随着怀孕周数增加,感觉也会愈来愈显著,20 周~35 周胎动强度变大,宝宝开始有踢、滚的动作,过程中孕妈咪腹壁甚至会凸出,此时宝宝的动作范围扩大,肚子上下左右都有可能感觉到胎动。36 周以后,羊水减少、胎儿活动较固定,胎动的部位通常会与胎位连动;正常胎位的宝宝,手部动作会在下方、脚部动作则会在上方。
而宝宝在子宫内活动时会有一些小动作,如摸嘴唇、摸头、玩脐带,皆属轻微反应,孕妈咪有时会感觉宝宝手部擦过腹壁,好似手臂屈伸或手掌轻抚,但时间不长,肚皮的感觉也不明显。此外,宝宝也会出现翻滚、翻身等较剧烈的动作,孕妈咪可能感觉腹壁被踢了一下,或局部肚皮凸起约1 、2秒;宝宝翻滚时孕妈咪感觉的时间较长,约5 ~10 秒,宝宝伸展躯体的感觉时间则又更长,在20~30 秒左右,此时孕妈咪的肚皮会有类似宫缩的紧绷感。
一般人在生活中常有惯性动作,胎儿是否也会在某个阶段出现规律行为?台大医院妇产部产科主任徐明洸表示否定。他指出,胎儿活动是全面性的,并不会在不同阶段出现某种规律性动作,无论是转头、踢腿,或伸出拳头、滚动身体等动作在任何阶段都会出现,端看孕妈咪有没有感觉到。
肚子咕噜咕噜是胎动?误会大了
怀头胎的孕妈咪因为没有经验,约在17 ~18 周时会将肠道蠕动的感觉误以为是胎动,实际上,胎动的确与胀气、肠子蠕动的感觉相近,通常会有咕噜咕噜或气泡的感觉。
测量胎动早中晚各一次最佳
依正常胎动的标准,宝宝每个小时都会活动。32 周以后,宝宝1 小时内熟睡的时间不会超过40 分钟,因此若超过1 小时都没有任何动静,孕妈咪就要有警觉,可以坐下或侧躺轻微的摇动肚子,或依照平常与宝宝互动的模式拍拍腹部、和宝宝说话,确定宝宝的生命迹象。胎动频率依宝宝个别特质而有所差异,不同个性的宝宝活动力也会不同,以12 小时计算,胎动次数从30 几次到1 、2 百次都有。
台湾妇产科医学会建议,孕妇应在28 周后养成每日定时测量胎动的习惯。测量胎动的目的除了观察胎儿是否健康,另一个关键是观察胎盘功能是否正常。通常妇产科医师会使用都卜勒仪器(超音波的一种)测量脐动脉阻力,间接反映胎盘功能是否良好,检查时间仅需5 分钟左右。另外,也可以胎心音监测器判读胎盘功能是否正常;两个感应器一个感应子宫收缩、另一个则感应胎儿心跳,在监测过程中会纪录胎儿心跳的速度,此检查需时30 ~40 分钟。
孕妈咪通常在7 个月前不易感觉到规律的胎动,这与宝宝所在的位置有关。而7 个月后开始感觉到明显胎动,即可以观察胎动的次数。到了8 个月,因为宝宝随时在活动,医师此时会要求孕妈咪自主测量胎动的频率。在测量胎动时,孕妈咪须选择安静不被打扰的环境,以正坐或左侧躺的姿势记录,时间为早、中、晚各1 小时,1 小时内胎动次数超过3 次即属正常。
另一种测量方式是将早、中、晚3 小时的胎动次数相加乘以4 ,即得出12 小时的胎动次数;12 小时胎动次数若少于10 次表示胎动过少,须请医师做进一步检查,验明是宝宝本身问题,抑或孕妈咪感受力不足。不过上班族孕妈咪因为工作关系,通常难以进行规律性测量。针对这个问题,徐明洸主任表示,孕妈咪只要在吃完早餐后2 小时内有10 次以上的胎动即属正常。另外,胎儿在一天中有两个时段较为活跃,分别是吃完早餐后与晚餐后至睡前,上班族孕妈咪也可在这两个时段测量胎动。
晚餐至睡前宝宝活动最频繁
超过半数的孕妈咪在傍晚至睡前胎动感觉最频繁。医师分析,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宝宝活动时间落在晚上9 点~半夜1 、2 点,这段时间刚好是作息活跃期。另一方面,此时距离吃完晚餐已有一段时间,母体血糖浓度下降,也会造成宝宝活动较频繁。此外,孕妈咪饭后或吃完甜食、洗澡、看电影或身处嘈杂环境,宝宝感觉到外界振动一样会引起剧烈反应。
胎动多寡可以分两种情况来判别,一种是生理性,前述说过与宝宝个人特质有关;另一种则是病理性。以病理性原因解释,胎动过度频繁可能是孕妈咪生病,如感冒发烧或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以致体内释放发炎物质,胎儿受到影响自然会躁动不安。更有什者,孕妈咪跌倒、发生车祸、遭外力伤害、过于饥饿等异常状况也可能会使宝宝剧烈活动。至于胎动过少,有可能是孕妈咪服用安眠药、镇静剂,宝宝透过胎盘摄取药物、药效发作进而抑制活动。
罹患肾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孕妈咪,胎盘供氧能力下滑,导致胎儿窘迫,宝宝活动力也会减少。提醒妈咪,如宝宝活动次数极低或没有活动,就要请医师以超音波或胎儿心电监视器判断胎盘功能是否正常。
唐氏症宝宝胎动次数少
研究显示,先天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症宝宝,胎动次数会较一般正常胎儿少。
肥胖体质不易感觉明显胎动
网上妈妈论坛讨论胎动有几个最常见的问题;如胎动加剧后逐渐减少、急促胎动后突然停止、胎动出现较晚且较微弱等。对此,徐明洸主任解释,胎儿在活动时本来就会呈现动静交错的现象,诸如急促胎动后突然停止、胎动加剧后逐渐减少等,大多是正常反应,毋须过度解读。至于胎动出现较晚、较微弱通常是主观因素,不一定是宝宝有问题。因为不同体质的孕妈咪对胎动的感受性差异非常大,腹壁脂肪较多、身材丰润的孕妈咪,整个孕期可能都不会感觉到明显的胎动;反之,体型偏瘦或腹部积存脂肪不多的孕妈咪,对胎动的感觉就会较敏锐。
此外,神经迟钝、粗线条的孕妈咪也比较不容易感觉到胎动。不过一旦超过22 、23 周仍未感觉到胎动,就要到医院做检查。另一方面,关于怀孕后期胎动次数减少一说,医师解释,孕妈咪在怀孕36 周后感觉到的胎动次数可能会比20 ~35 周来得少,这是由于羊水减少、胎儿体积变大,接近足月的宝宝胎头逐渐下降至骨盆腔固定,固定后在空间限制下不再能进行翻滚、转身等大动作,只能局部挥动手脚。有孕妈咪因感觉不到宝宝大范围活动便以为胎动变少,其实胎儿愈接近产期手脚的力气会愈大,活动力也愈强,只是受限空间而无法 任意摆动身体。这也成为一般孕妈咪普遍的迷思。
剧烈胎动是宝宝在挣扎?
当出现剧烈胎动,有些孕妈咪会担心宝宝是否在挣扎。徐明洸主任强调「宝宝若真的出现问题,在失去生命迹象前并不会挣扎,反而是完全不动的宝宝才要特别注意。」
宫缩or 胎动可依位置频率判断
胎动问题百百种,宝宝打嗝也是常被孕妈咪询问的话题。打嗝反映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状况,一般宝宝约在27 周~28 周开始出现打嗝现象。宝宝打嗝有其规律,有些宝宝在32 周以后便会照三餐规律性打嗝。而孕妈咪若摄取富含糖分的食物,因为宝宝对血糖吸收较快,会很快地开始打嗝。宝宝打嗝是横隔膜的抽搐动作,因此整个肚皮会规律性跳动,跳动频率固定。一般而言宝宝约间隔1.5 秒打嗝一次,大概持续3 分钟~10 几分钟不等,以此换算打嗝3 分钟肚皮会跳动150 次。有孕妈咪无法分辨宝宝在打嗝或活动,此时可以监测子宫跳动的频率,相对一般胎动是局部肚皮鼓起、不规则性的活动,打嗝则十分规律。
8 个半月以后的宝宝由于力气较大,伸展手脚时可能会踢到子宫而引起宫缩,不过孕妈咪若没有咨询医师,很容易将其误以为是胎动。对于宫缩、胎动傻傻分不清楚的妈咪,医师指出,宫缩指的是子宫收缩,胎动则为宝宝活动的依据,孕妈咪可以根据位置及感觉判断两者的差异;宫缩时整个子宫变硬,若按压整个肚皮,会感觉像篮球一样硬硬的,胎动则是腹壁会局部凸起,除了宝宝身体凸出的地方,肚皮的感觉是软软的。此外,一般假性宫缩不会有痛感,经过休息即会获得缓解,若收缩力度越来越强、肚皮从紧绷到疼痛,休息也不会缓解,或伴随腰酸、出血等症状,就要赶快到医院检查。
刺激互动先确认宝宝身体部位
坊间常见怀男宝宝胎动会比较明显、频繁胎动可能表示宝宝是过动儿等迷思。对此,医师表示,胎动是胎儿是否健康的一项指标,与性别及先天疾病无关,只要宝宝在孕妈咪体内有持续活动,且活动频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即代表宝宝活动力没问题,对于胎动不应过度或扩大解读。而胎动也是孕妈咪和宝宝互动的最佳时机,妈咪可以咨询医师宝宝在腹中的大致位置,一旦事先掌握,可推测宝宝凸出的是身体哪一个部位,当宝宝身体部位凸出妈咪肚皮,孕妈咪可以轻叩回应、和宝宝玩耍,就可以进行更深入、明确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