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重阳节怎么过的?
1、重阳糕插小旗
重阳节这天,苏州人会吃重阳糕。除了糕本身好吃外,更重要的是因为重阳糕本身有着美好的寓意。民间传说重阳节登高可以避灾,由于“糕”和“高”谐音,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制作一块具有象征意义的糕,在上面插上小旗,称为花旗糕,表示登“高”消了灾。除了消灾之说,重阳糕还有祝愿儿女“百事俱高”的美好含义。
现在苏州市场上,重阳糕已经上市了,价格和以前差不多,3块钱左右一块,口味有玫瑰和薄荷等。
小编带你看看老苏州的最爱——黄天源的重阳糕
作为苏州人一年中必吃的一块糕,重阳糕因其美好的寓意,颇受苏州人的重视。与普通年糕相比,重阳糕不仅制作步骤上更加繁琐,外观上也更加好看,因此重阳糕又被称之为花糕。那么这种好看又好吃的花糕是如何制作出来呢?
不过做重阳糕实在是一件辛苦活,在老字号黄天源的食品工厂里,这里的工人们都要比平时早起,往往天还没亮,重阳糕的制作就已经开始了。
重阳糕的制作,从拌粉、制作馅料、上笼蒸粉再到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主要工序就多达四五道。考虑到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因此黄天源的重阳糕必须做得松软可口,大米在打粉时不能打得太细,颗粒要比平时粗一些,这样做出来的糕就比较蓬松。
此外,重阳糕的另一特点是好看,除了糕之间有芝麻屑、猪油、豆沙和糖拌成的馅料外,表面因为洒上了不同颜色的“浆水”,而呈现出了不同的颜色。
黄天源的师傅们,摒弃了人工合成色素,而是采用红曲、薄荷、青菜汁、蛋黄、赤豆沙以及玫瑰花等自然色素配制而成,撒上红绿丝,然后再撒上一些晶莹洁白的白砂糖,这样做出来的黄天源重阳糕看起来五彩缤纷,让人垂涎欲滴。
除了单块的重阳糕外,还有吉庆糕,寿星糕,各式各样的重阳糕已早早热卖了起来。
这不今天小编看见已经56岁的阿婆刚刚拎着一大盒糕出来:“这是正宗的苏州重阳糕,我女儿会给我买,但我也要自己买了给我老妈妈吃。”阿婆说她会挑红绿丝最多的重阳糕买,喜气也好吃!
2、登高望远
“九九”重阳节,除了吃重阳糕外,登高也是突出的风俗,故又名登高节。
农历九月,秋高气爽,这时候登高望远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效果。爬山登高作为一种体育活动锻炼,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并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进行野宴,享受别有风味的情趣。
苏州重阳登高文化源远流长,吴王夫差登高望远,祈求国泰民安。苏州文人雅士都喜欢重阳节登高,明代苏州著名书画大师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等都要去虎丘山登高饮酒。现代苏州作家周瘦鹃、范烟桥、程小青等人每年重阳节几乎都相约去灵岩山登高怀古。朱德元帅的老师、爱国人士李根源除了去小王山,有时还特地去穹窿山登高。
同时,苏州也有不少可登的山,老人们会在重阳前后去登天池山、穹窿山、天平山、灵岩山、上方山等。
天平山
3、重阳赏菊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重阳这天苏州人会去赏菊。
据传赏菊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苏州种植菊花历史悠久。现在古城各园林菊花如锦,市民广场、街心小游园等处菊花鲜艳,花鸟市场供应菊花,拙政园、上方山等景点都有菊花展。
4、螃蟹肥美 饮菊花酒解蟹寒
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重阳时节,苏州还有吃蟹的习俗。重阳前后,捕捉的阳澄湖大闸蟹和太湖大闸蟹最为上品,长得十分矫健,脂满膏肥,名扬天下。
正因了这天时地利,所以相比别处,在苏州,重阳吃蟹倒是一件大事了。
吴地百姓自古就懂得情调生活,所以,吃蟹时一并赏花饮酒才是“真个灵格”。重阳正是金秋时分,让老苏州惦记的还有虎阜的菊花,到了重阳,花农便将花一担一担挑进城里,家家户户都会摆上几盆,不仅能观赏辟邪,也能入菜入馔,饮上一杯菊花酒,解一解蟹的寒性,菊叶擦手还能祛腥。如此一来,对菊持螯对酒狂也就成了吴地重阳颇具特色的风情。
大闸蟹好吃,只是吃相未免差了些,费事倒心甘情愿,但吃不干净却是一桩憾事!所以,既要文明风雅又想满足饕餮食欲的苏州人发明了一套专门吃蟹的小工具——蟹八件。圆头剪、圆腰锤、长柄斧、镊子、钎子等轮番上阵,敲敲打打,或剔或吮,好似在弹奏一首抑扬顿挫的食蟹曲。如此一来,吃蟹不仅是美食,也是雅事,不禁也给重阳这个节日增添了一脉独特的饮食文化。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因老年人消化系统脏器功能衰退,消化吸收能力差,故吃蟹应以品尝为主,不宜多吃。
5、插茱萸辟邪又消灾
民间认为九月九日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须插茱萸以避邪消灾。茱萸是一味中药,味香浓,有驱虫逐风邪之作用,能治寒热,消积食。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6、放风筝
重阳节放风筝也是南方人习俗,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烧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可是与之相对。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风筝是“放吉祥”、“放福气”,风筝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风筝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两种解释针锋相对,让人莫衷一是,不禁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