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众所周知,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气。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立冬和冬至是一回事吗?立冬与冬至是一样的吗?这就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干货,希望大家看完这些内容后,能解决你心中的困惑。
立冬和冬至是一回事吗
冬至
立冬和冬至不是一回事,首先,它们形成的日期不同,带给人们的影响不同。立冬节气开始,气温开始转为寒冷,万物停止生长。人们在穿衣方面逐渐加厚注意保暖,在饮食方面也要远离冷食,要不然就会导致寒气沁入体内,对人体健康形成危害。不过,立冬真的称不上异常寒冷,其最大的特点是早晚温差大,早上一出门就会感到寒意,中午则在太阳的照耀下,依旧暖意融融,晚上更能体会到寒气逼人。
冬至则不同,放眼望去,北方完全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河流湖泊都结冰成冻。如果下大雪的话,根本不会融化,经过脚踏车压,路面更是极其光滑,给人们出门带来不便。
其次,从寒冷的层面上讲,立冬是指气温开始下降,但还没有达到让绝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程度。而冬至则是标志着数九寒冬天的开始,意味着全年最冷的季节来到。
再次,它们指代的一天时长不同。冬至是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
所以说,千万不能把立冬和冬至混为一谈。
冬至时节
冬至起源
冬至, 是周代出现的,到了唐朝开始成为节日,盛行于唐宋时期,相沿至今。据记载,冬至这天,日影最长,古人认为,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这一习俗一直沿用到汉朝仍是如此。
西汉时期,冬至被称为“冬节”。《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由此可见,西汉时期的冬至,官府不仅要举行祝贺仪式,而且还要放假,官员不上班,商人停业,亲朋互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
魏晋时期,冬至这天要接受方国和百官的朝贺。唐朝也是如此,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唐朝皇帝会着盛装出席活动,百姓也会在这一天向父母尊长祭拜。
宋朝时期,冬至在民间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年节,资料记载:“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天气
关于冬至的故事
(一)
吃饺子习俗追溯到东汉时期,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二)
相传六朝梁武帝时,南京旧名尚为建康城。有一日,一老者献树种给梁帝,称树种从南疆深谷中采得,已聚天地灵气,若悉心照顾,必可福佑大梁。梁帝观之,曰:“不过一柏树种。”不信其说,随手将其种于宫苑中。两三年内,虽然无人照料,树种依然生根发芽,郁郁葱葱。数年后,灵气凝聚,竟生为树灵。
梁帝信佛,广建寺院,劳民伤财,不理国事,一心出家,民间哀声哉道。梁帝自己不吃荤,不许百姓吃荤,也不许民间以荤祭祀。诸神见贡品皆为素食不悦,奏玉帝,云其不敬天神,玉帝闻之亦不悦,故使建康城大旱三年,以示惩戒。
树灵不忍见百姓受苦,冬至日,化为一少女,名姣,教百姓偷偷以面皮为衣,裹肉其中,捏成各种形状,作食祭祀;又耗自身灵力放弃成仙,为建康城求雨。玉帝感念其牺牲,使建康城恢复风调雨顺。一时之间,百姓间广为传唱,供奉为神。梁帝闻其神力,又见其美貌,欲纳为妃,操纵其神力一统天下。姣不愿,梁帝怒,遂杀之,不欲为他人所得。
姣死后,玉帝为其不公,设侯景叛乱,将梁帝饿死台城,并许姣位列仙班,为民间掌管五谷。姣真身所附柏树亦守护建康城千余年而不倒,兵火战乱不损其分毫。传至现今,是为六朝松。百姓感谢她,将她发明的食物命名为饺子,在其出生的冬至日食用,并在冬至日虔诚祭祀神明祖先,以示恭谨。
相关推荐
立冬和冬至什么区别 立冬与冬至有哪些不同
立冬有哪些风俗 立冬包含什么习俗
描写立冬的唯美诗句 描述立冬节气的唯美诗句
立冬算不算进入冬天了 立冬意味着进入冬天了吗
过了立冬就是冬天了吗 立冬之后就是冬季了吗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