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防疫政策调整会对经济走势带来什么影响? 国家发改委回应

来源: 更新时间:2022-12-16 11:58:38
The Beginning

新京报讯1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答记者问。


资料图

问:四季度经济运行对全年经济十分重要,请问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近期防疫政策在不断调整优化,二十条、新十条接续推出,请问这些政策调整会对经济走势带来什么影响?

答: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国内疫情反弹对11月份经济稳定恢复造成一定影响,消费、服务业发展受到制约,外贸进出口出现回落,制造业企业预期有所走弱。面对新情况新挑战,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新特点,落实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和新十条等措施,不断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有利于畅通经济循环、促进市场需求恢复;同时,加力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扎实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和财政贴息、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等落实落地。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经受住了超预期冲击因素的影响,展现出较强韧性和潜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经济回稳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措施的持续落实,稳经济各项政策效应逐步释放,我国经济增速有望持续回升。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促进经济持续恢复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我们将持续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见效,发挥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作用,进一步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使用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重点领域消费加快恢复发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粮食、能源资源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扎实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我们将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问:今年以来,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用好用足投资政策工具,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在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下滑的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有力支撑了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6.7%,对稳经济、调结构、补短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积极推动投资政策落地实施。报请国务院建立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全力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以及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设备更新改造等工作。同时,进一步集中中央预算内投资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和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行业。截至11月底,两批共7399亿元金融工具支持的2700多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全年64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全部下达完毕,项目开工率达近5年最高水平;今年已发行专项债券的项目开工率达95%,已使用的专项债券规模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资料图

二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落地实施。加强对国家重大工程和地方重点项目的调度,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交通方面,新建北京至雄安新区至商丘高速铁路、广西平陆运河等项目已开工建设,本溪至集安高速公路集安至桓仁段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能源方面,金沙江下游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首个光伏电站建成投产,白鹤滩至浙江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重庆段顺利完成长江大跨越。水利方面,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已开工建设。高技术方面,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完成建设任务。

三是不断提升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印发文件督促各地方依法依规履行项目建设程序,防止“未批先建”“边建边批”。组织召开全国发展改革系统电视电话会议,指导督促各地方扎实、深入、充分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办理重大项目审批手续,截至11月底,已审批核准10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1.5万亿元。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推动加快办理用地(用海)、规划许可、环评、施工许可等审批手续。

四是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健康发展。报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盘活老项目、投入新项目,促进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印发实施完善政策环境、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文件,提出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民间投资社会环境等6个方面21条政策措施,用市场办法、改革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向有关方面推荐25个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项目,目前已有22个发行上市,发售基金757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的新项目总投资超过4200亿元。

问: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承压,但在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高技术制造业等领域还是有不少亮点,下一步在持续推动新动能加快成长方面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支持下,高技术产业克服困难挑战、实现较快发展,对稳增长、调结构发挥了更加积极的带动作用。1—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比规上工业增速高4.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9%,比全部投资增速高14.6个百分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表现亮眼。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攻难关、稳增长、促转型、强基础”上下功夫,进一步发挥高技术产业在引领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攻难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规模化应用创新成果,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强化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风险监测预警和苗头性问题分析研判,及时处置潜在风险,打通痛点堵点卡点,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二是稳增长。大力培育和发展壮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方向,综合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支持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促转型。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实施“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探索构建数据要素基础性制度,出台若干配套政策,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四是强基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各类创新要素进一步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推进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吸引凝聚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重大成果。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推动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性制度。


资料图

问:今年以来,在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2022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围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采取“规划引领+设施建设+政策支持”三位一体方式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来说: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和系统谋划。报请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重点聚焦构建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对“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发展工作作出系统部署。这是我国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份国家级五年规划,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二是加快重大物流设施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系统整合存量物流资源,推动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提高现代物流规模化、网络化、组织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布4批共95个国家物流枢纽、2批共41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3批共78个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建设名单。三是加大力度打好投资政策“组合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有效投资工作部署,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0亿元左右,支持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回报水平低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准公益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投放额度超过240亿元,有效解决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其中包括一些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比如,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项目总投资超过450亿元,获得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额度超过44亿元,有效撬动相关配套融资,有力促进精准扩大现代物流领域有效投资。此外,去年推荐2个仓储物流项目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取得良好成效。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加大工作力度,指导有关方面做好项目储备和申报等工作,下一步将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试点范围。

特别是面对疫情对物流体系的影响,今年以来,各有关方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在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下,出台“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重点物资通行证、货车司机和重点企业“白名单”等政策举措,全力保障交通物流畅通有序运行;部署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保障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针对高速公路收费站和服务区、港口码头、航道船闸关停关闭问题,组织开展自查自纠和清理整顿;在重点城市周边启动应急物资中转站,保障各类物资有序中转调运;加强对物流不通不畅问题跟踪调度和督办转办,坚决遏制层层加码、“一刀切”;会同行业协会、商会多措并举,协调解决重点企业物流需求;指导各地完善货运车辆司乘人员服务保障,及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出台减税降费、1000亿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社保缓缴等多项涉交通运输业助企纾困政策,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问:随着北方地区陆续进入冬季供暖季,能源需求大幅攀升。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能源供应形势更加严峻复杂,能源价格不断攀升,迎峰度冬能源保供稳价面临一定风险挑战。您对当前能源保供稳价形势怎么看?群众温暖过冬能否得到有效保障?

答:正如您所说,今年以来国际能源供应形势严峻复杂,能源价格保持高位,对迎峰度冬能源保供稳价带来不利影响。面对这些困难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有关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全力加强统筹协调,提前做好各项工作,推动能源保供稳价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煤炭生产较快增长。1—11月份,全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9.7%,供暖季以来煤炭日均产量保持高位,为能源保供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电力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截至10月底,全国发电总装机达到25亿千瓦,同比增长8.3%;其中,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合计达到11.2亿千瓦。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8.8%。三是油气生产稳定增长。1—11月份,全国原油产量1.88亿吨,同比增长3.0%;天然气产量1974亿立方米,增长6.4%。


资料图

总的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全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有序,人民群众温暖过冬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超过1.76亿吨,同比明显增加,电力、天然气供应也较为充足。近日,北方港动力煤贸易商现货报价比前期明显下降,12月14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LNG交易价约5.6元/立方米,同期国际东北亚地区现货价格折合人民币10.1元/立方米,国内现货交易价格远低于国际水平。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持续深化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做实做细保暖保供各项工作。

一是确保能源安全保供。进一步挖掘在产煤矿扩能增产潜力,指导产煤省区和煤炭生产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持稳定生产,确保煤炭供应平稳。强化火电非计划停运和出力受阻管理,优化水电调度保持顶峰能力,保障高峰电力供应。组织主要油气企业安全满负荷生产,加大煤制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气的生产供应力度。推动能源进口多元稳定,保障能源供应。

二是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健全煤炭、天然气、电力多能互补的综合应急调度机制,强化调度安排,着力提高能源顶峰能力。提前组织制定预案,做好应对后续寒潮天气的准备,牢牢守住民生用能底线。做好重点地区、重点时段保暖保供工作,密切监测东北地区供暖企业库存,强化铁路运输保障;统筹用好储气,严格合同履约,做好北京、河北等重点地区民生用气保供;确保元旦春节等重点时段能源供应。

三是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组织做好电煤、电力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工作,指导督促供需企业抓紧衔接资源、签订合同,切实保障今冬明春煤炭电力供应平稳和价格稳定。保持核电满发稳发,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多发多用,用好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做到余缺互济、峰谷互补。多措并举,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能需求。

问:元旦、春节临近,请问国家发改委在保持居民消费品价格稳定方面有哪些考虑?

答:元旦、春节是我国重要节日,也是居民消费旺季,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尤为重要。为保障“两节”期间重要民生商品量足价稳,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提前作了一系列安排部署。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密切监测“两节”期间重要民生商品市场运行和价格变化,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品种市场监测,一旦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预警并研究提出解决措施。二是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地方在保供稳价中的主体作用,指导地方加强产销衔接、充实粮油等储备、做好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协调解决“两节”期间重要民生商品市场运行中的问题。三是精心谋划开展储备调节。适时投放政府猪肉储备,在“两节”等重要时段加大投放力度。指导地方做好小包装粮油储备、北方冬春蔬菜储备,必要时投放市场。四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有关部门和各地加强市场价格巡查检查,一旦发现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等违法行为,及时严肃查处,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五是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督促指导各地认真落实阶段性调整价格补贴联动机制要求,扩大保障范围、降低启动条件,加大对困难群众补贴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适当提高发放标准、发放节假日一次性补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保障相关工作部署落实到位,已成立工作专班,安排专人进行对接指导。


资料图

从目前对各地工作的调度情况看,各大中城市普遍制定了保供稳价应急预案,成品粮油、猪肉、北方冬春蔬菜等储备较为充足,保供稳价工作基础扎实。近期重要民生商品供给充裕,小包装粮油价格继续保持基本稳定,蔬菜、猪肉、鸡蛋价格出现不同程度回落。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既定部署切实做好“两节”期间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更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问:消费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居民消费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抓手。近期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要全面促进消费提质升级,能介绍一些具体的考虑和主要政策措施吗?

答:近年来,我国消费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凸显,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有世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2万美元,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生产方式相结合,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全面促进消费潜力巨大。

下一步,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围绕进一步提升传统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倡导绿色消费、拓展农村消费、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等方面,大力促进消费提质升级。一是持续提升传统消费。推动增加高品质基本消费品供给,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费品质,释放出行消费潜力,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二是积极发展服务消费。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增加养老育幼服务消费,提供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提升教育服务质量,促进群众体育消费,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四是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倡导节约集约的绿色生活方式。五是拓展农村消费。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加强农村商贸体系建设。推动农村居民汽车、家电、家具、家装消费升级,引导县域引入城市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六是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着力加强标准质量和品牌建设,稳步提高消费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问:居民增收难是居民消费增长面临的重要制约因素。请问《“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在促进居民增收方面明确了哪些政策举措?

答:今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50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2%,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保持同步。

下一步,为落实《“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部署,更好稳定和促进居民增收,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单位,着力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顶层设计。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不断推进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后续贯彻落实工作,深入开展共同富裕有关重大问题研究。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二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普遍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激发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职工等重点群体活力,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三是强化收入分配领域政策统筹协调。充分发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作用,紧密跟踪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根治农民工欠薪等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推进收入分配领域的相关工作开展。

问:近年来,我国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不断加大补短板投资力度,为推动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要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请问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有哪些具体的部署?

答:总体上看,我国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研究表明,我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至30%,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仍然很大;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步伐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推广应用,对配套设施提出了更多要求,成为扩大有效投资新的着力点;产业转型升级投入力度亟待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需求迫切,企业研发创新投入意愿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都蕴含巨大投资潜力;民生领域仍有许多薄弱环节,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也将催生更多投资需求。未来一段时期,围绕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改善供给质量,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将为投资需求合理增长增添持久动力。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其中的一项重点任务就是要拓展投资空间,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纲要》对扩大有效投资作了具体部署,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引导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加大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投资力度,扩大先进制造领域投资。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力度,支持企业应用创新技术和产品实施技术改造。二是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风电、光伏,推进水电、电网、油气等领域建设。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加大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完善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教育、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短板弱项。三是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交通物流、能源、生态环保等深度融合,前瞻布局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聚焦重点领域和国家重大战略,加强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增强投资增长内生动力。健全投资项目融资机制,依法合规加强重大项目资金保障。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充分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优化供给的重要作用。

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领域。近期出台的《“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提出要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请问未来将如何推进这项工作?

答:以5G、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有力支撑,也是“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对此作出了专门部署,将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总体考虑突出五个关键词。一是“创新”。加快技术迭代应用,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二是“融合”。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加快交通、教育、医疗、金融等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民生领域智能化服务水平。三是“系统”。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协调。优化空间布局和供给结构,提升新型基础设施的整体发展效能。四是“便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共同富裕目标,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五是“安全”。将安全发展的理念贯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注重数据安全、网络安全,提前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新型基础设施稳定运行。

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将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模式进行。政府将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足”。一是留足空间。除去关系国家安全的以及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设施以外,其余的新型基础设施主要给民营资本、境外资本等社会资本留下了更多的投资空间。二是给足政策。放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准入门槛,同时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为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三是加足马力。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动力主要在创新。政府将持续地对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支持,完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加强相关领域改革,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激励参与企业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技术、商业模式的创新力度。

问:随着人们对生活性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服务消费占比日益提高。请问《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和《“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对未来提高服务供给质量,更好满足人们的服务消费需求做了怎样的部署?

答:《纲要》和《实施方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文化、旅游、养老、育幼、医疗、教育、体育、家政、公共服务等多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多措并举增进民生福祉。具体部署了七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扩大引导文化和旅游消费。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扩大节假日休闲旅游消费。二是增加养老育幼服务消费。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三是提供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四是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健全国民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五是促进群众体育消费。进一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六是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推动家政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完善家政服务标准体系。七是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构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群众急需、回应群众关切,坚持以社会民生领域服务为靶向和重点,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的普惠性生活服务,促进社区服务更加便民,着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城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释放内需潜能、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请问《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和《“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对下一步推进相关工作将采取哪些措施,更好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打造内需新增长极?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有序推进,区域政策体系不断调整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推动释放内需取得积极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纲要》和《实施方案》部署,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粮则粮、宜山则山、宜水则水的要求,支持各地区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有效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扩大内需提供有力的区域支撑。

一是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打造内需增长极。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雄安新区建设展现新面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着力破除粤港澳三地体制机制障碍,有序推动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率先推动长三角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把大保护作为中心任务,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内需增长空间格局。西部地区加快形成大保护大开放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推动区域内部互促协调。东北地区推动全面振兴,维护好国家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东部地区率先推进现代化,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带动产业升级。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推动建设海洋强国。创新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式,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

三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扩大内需提供要素支撑保障。完善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消除区域市场壁垒,促进人员、技术、资金、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集聚、优化配置。以区域一体化促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交融不断深入,促进了国内市场建设。请问扩大内需战略两个文件在更好发挥对外开放对内需的促进作用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答:实行更高水平开放,能够为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拓展扩大最终需求提供强大动力。为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和《“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对外开放对内需的促进作用。

一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强国际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体系对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提高中欧班列开行质量,推动国际陆运贸易规则制定。

二是推进多双边贸易合作。以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为抓手,以进博会、广交会为平台,通过更高水平开放,促进要素流通和升级,放宽市场和行业准入,提升国内市场竞争水平,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三是持续提升利用外资水平。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开放的部署,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继续在自贸试验区等先行先试。深入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积极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更好发挥外资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的作用。继续把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作为重大外资项目支持的主方向,鼓励外资参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更好发挥国家重大外资项目示范作用,推动地方健全机制,上下联动,提供全流程服务。

四是稳步推动制度型开放。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入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进一步清理同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不符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落实外资准入后国民待遇,在政府采购、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资质许可、标准制定、项目申报、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依法依规及时解决外资企业合理诉求。

编辑 刘佳妮

THE END

TAG:物流  现代汽车  能源  基础性  金融  防疫调整对经济有何影响?发改委回应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