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讣告 讣告通知怎么写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1-07 16:39:04
The Beginning

(原标题:讣告)

讣告

资料图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孙景坤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7日11时42分在辽宁丹东逝世,享年98岁。

兹定于2023年1月9日(星期一)上午8时在丹东市殡仪馆举行孙景坤同志遗体送别仪式。

谨此讣告。

联系电话:

0415—2122090、2173750(中共丹东市委办公室总值班室)

0415—2129808、2173883(中共丹东市委办公室总值班室传真)

延伸阅读

老兵孙景坤两场人生:上半场异国浴血杀敌,后半场回乡扛锄头

晚年的孙景坤,每次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一眼床头的军装。71年前,他穿着一身浅绿戎装,和战友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上毙敌20余人。

多年戎马生涯,他曾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在人生的高光时刻,他却选择回乡务农,半辈子也没离开过那片黑土地。

刚刚,这位年近百岁、党龄72年的抗美援朝老兵再获殊荣,成为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之一,这是党内的最高荣誉。去年,他还荣获“时代楷模”称号。


年轻时的孙景坤

三跨鸭绿江,离家咫尺也不回

今年97岁的孙景坤,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他第一次上战场时才24岁。

1948年,孙景坤刚新婚5天,就告别妻子参军入伍,加入解放战争。他从辽宁安东(现丹东)出发,从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一路南下打到了海南岛,立下赫赫战功,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72年党龄。

新中国成立没多久,又一场战争的警报拉响了。1950年,刚从海南岛战场归来的孙景坤又随部队加入了保家卫国的战役,这次的目的地是离家不远的异国——朝鲜。

来到朝鲜后不久,孙景坤因为在战斗中负伤被送回丹东疗养。等伤一好,他再次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但因却找不到原来部队只好再次回国。

志愿军的集合地丹东与朝鲜接壤,期间他有数次机会可以回家探亲,但他也没回去看一眼。找到部队下落后,孙景坤又执着地离开了祖国。

征战沙场多年,孙景坤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

2020年,南都记者曾来到丹东光荣院探访了这位“最可爱的人”,见到孙景坤时,他身着绿戎装靠在床头。光荣院的院长说,孙景坤来光荣院的唯一要求,就是能将这件军装挂在床边。

家人说,他每次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一眼自己的军装,绿军装上的十余枚荣誉勋章记载了他多年的戎马生涯。当时,孙景坤还特地挂上了刚被授予不久的“时代楷模”勋章。


孙景坤

血战上甘岭,留下20多处疤

孙景坤房间的窗台上摆放着一本杂志,他是这期的封面人物,硕大的标题上写着《孙景坤,血战上甘岭》。“上甘岭”这个地方,孙景坤太熟悉了。

耄耋之年的他不能独自下地行走,只能勉强听清凑到耳边的话语。“你抗美援朝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二女儿孙美玲凑到耳旁重复记者提出的问题。

老人一听问的是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事,“嗖”的一下挺直后背,用不太清晰的话语,说起当年与战友占领161高地的故事。

1952年10月,孙景坤接到了增援上甘岭161高地的命令。当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要送补给和人员就要冲过十几条封锁线。此前已有多批战友牺牲在增援的路上。

孙景坤和9名战士没有迟疑,瞅准了敌人的火力盲区,扛着多箱弹药冲上161高地。“当时一看飞机来了,贴着地面都是雾,什么也看不见,就这么冲上去了。”他说。

有战士在冲锋中牺牲了,但敌人的枪炮声仍然连绵不断。孙景坤一边将手榴弹扔向敌方战壕,一边把敌人的尸体抓过来围在自己身边。“这样敌军飞机贴地飞过的时候,看见地上这么多美国兵,就不会再开炮轰炸了。”

从中午一直守到半夜,孙景坤和余下的战友击退了敌人6次进攻,毙敌20余人,阵地总算保住了。

孙景坤身上中留下的20余处疤痕,诉说着当年战争的惨烈。时过境迁,伤口早已愈合,但战友的离去却成为老人不愿再提起的伤痛。

老人说:“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阵地上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战争过去多年,他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

战后拒绝留城,返乡务农半辈子

1953年7月,一批曾经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们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亲切接见了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们,孙景坤也在其中,在此之前,他还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战火平息,孙景坤光荣复员。当地领导给他安排了车间主任的岗位。“没文化,当不了。”孙景坤三言两语就直接拒绝了留在城里的工作机会。

他卸甲归田回到农村,扛起锄头过上了“面朝黑土背朝天”的日子,那些勋章也被他偷藏在家里。

在生产队期间,孙景坤因为吃苦能干当起了队长,带领乡村大力发展粮食和蔬菜生产、修筑水坝,用几年时间在荒山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慢慢改变了贫瘠小村的面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民对孙景坤的印象只停留在“当过兵”“上过战场”。连亲生儿女也对他的功绩一无所知。在村民张德胜眼中,孙景坤言语很少,一直都不喜欢夸夸其谈。

“其他事能忘,当年打仗的事他都记着呢。”二女儿孙美玲曾告诉南都记者,父亲对当年战争的事记忆很深,只是很少提起自己的往事。

二十多年前,丹东当地的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时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将自己藏在家里多年的立功证书和勋章捐献出来,更多人知道了他是“上甘岭战斗英雄”。

青年时期的张德胜喜欢看书,有一次在一篇文章里看到孙景坤抗美援朝的事迹,他拿给孙景坤看,老人一开始不承认。对比名字、参军年纪、照片之后,他又多次询问,老人这才笑着默认。

在光荣院采访时,孙美玲拿起窗台那本杂志,指着封面问孙景坤:“这是谁呀,是不是你?”孙景坤一开始轻轻摇头,在女儿再三重复下,他才默默点了头。

“我比死去的战友幸运得多”

对于父亲,孙景坤的几个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些“怨言”。

孙家兄弟姊妹一共七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念了几年书后,他们基本都辍学下田干活了。当时丹东也有不少厂子在招工,作为生产队队长的孩子,他们本来有机会可以摆脱一辈子当农民的命运,可名额下来后,孙景坤一个都没给自家的孩子。

大女儿孙美丽曾有机会去当电话员,“我是一个残疾人,这个职位最合适不过了。”可高兴没两天,父亲把这个机会给了其他人,这让孙美丽很生气。但部队来丹东征兵时,孙景坤却心甘情愿把儿子送上战场。

当时复员回来的老兵,政府都会帮忙盖新房子。孙景坤也没去申请,“自己还有一个房子,先住着吧。”他说。

晚年的孙景坤一直跟着女儿住,女儿年纪大了,他才住进了丹东市光荣院。这是全国首批成立的供养孤老烈属的养老服务机构之一,里面也住着许多和孙景坤一样,曾经冲锋在前的老兵。

“从参加革命那天起,就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捞点什么。”他曾对村民这样讲道。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和社会上爱心人士也会去慰问他,但他一直坚持什么都不要。

孙景坤不觉得自己吃亏,甚至是“幸运儿”。“他说自己比战友幸运多了,还能看到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孙美丽说。

在今年6月最新公开的视频画面里,年逾百岁的孙景坤面对镜头,说出埋藏多年的心里话,“战友们,这么多年我想你们了。”

说完,他颤颤巍巍地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THE END

TAG:讣告  遗体  值班室  楷模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