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80后”柳波履新职,曾获“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4-23 16:36:32
The Beginning


撰文 | 刘艺龙‍‍‍‍‍‍‍‍‍

据河南省《周口日报》消息,4月21日,市委副书记柳波到沈丘调研“三农”、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问题整改、信访稳定等工作。

上述消息显示,平顶山市委常委、湛河区委书记柳波,已出任周口市委副书记。


柳波 资料图

柳波,男,汉族,1980年9月出生,河南上蔡人,研究生,哲学硕士。

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柳波从郑州大学硕士毕业后,长期在开封市任职,曾任共青团开封市委书记、开封市禹王台区区长,开封市杞县县长等。

2019年12月,柳波平顶山湛河区委书记,2022年11月,柳波任平顶山市委常委、湛河区委书记。

值得一说的是,柳波曾在2008年当选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

2009年1月,《河南日报》曾刊文《80后柳波的“从政”路》介绍了柳波当年在兰考县的工作经历。

文章写道,柳波于2006年7月到兰考工作,先在县委办公室任职。当年年底,兰考选拔一批优秀大学生任村官,柳波报名来到了老韩陵村任村支部书记。

据介绍,老韩陵村在当地属于“三类村”,也就是底子薄,没有特色,村委会弱,村内干群关系紧张。

2007年春节后,柳波上任干的第一件事是给新庄修了水泥路。新庄是老韩陵三个自然村之一,一直没有水泥路。这条路修通后,一下子打动了新庄人。

柳波还自掏2000多元,请人修好了村外的变压器,保障了农田灌溉,这让全村人对新来的支书刮目相看。

2008年6月,兰考县首次举行公选,选拔4名正科级干部,其中,柳波当选共青团兰考县委书记。

资料 | 河南日报 河南新闻网 周口日报等

延伸阅读

韩俊履新安徽省委书记:曾是村里首位大学生

学者型官员韩俊,从农业农村部北上吉林后,又南下安徽履新。

3月14日下午,安徽省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张光军同志出席会议并宣布中央决定:韩俊同志任安徽省委委员、常委、书记,郑栅洁同志不再担任安徽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韩俊此前担任吉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党组书记,省长。这意味着学者型官员韩俊,从农业农村部北上吉林后,又南下安徽履新。

公开资料显示,韩俊,男,汉族,1963年12月生,研究生,农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聊时局(ID:shijuguanzhu)关注到,他是一位学者型官员,所涉研究领域颇多,几乎涵盖了“三农”的主要议题;他还是一位经济学家,为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之一,曾多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3月14日下午,安徽省领导干部会议在合肥召开。郑栅洁同志与韩俊同志亲切握手。安徽日报记者 杨竹摄

村里首位大学生

1963年,韩俊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的一个乡村民办教师家庭,是村子里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大学生。早年间,韩俊在接受《中国青年》杂志采访时曾说,他小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刻骨铭心的贫困。他回忆:“我们家有五个孩子,再加上因为爷爷、奶奶去世得早,小姑姑、小叔叔和我们在一起,一家九口人,仅靠父亲一个月6块钱的民办教师工资生活。”

“一家人,天天就吃红萝卜,一锅一锅的,每人一碗,上面撒上些面。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我们中学开运动会,老师要求中午饭带干粮。干粮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用红薯加工成面,用面蒸成的饼子或窝窝头。我们家没有啊,也不能带着萝卜去学校吃啊。所以,我就回家吃饭,来回10里地,半路上就饿得走不动了。”韩俊说。

“十三四岁,我就有非常坚定的想法,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韩俊说,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学会了一门手艺:用柳条编筐子、篮子,尤其是城里人喜欢用的筷笼子,“编一个能挣多少钱呢?3~5分钱,一个晚上我能编5~8个,一天能挣1毛5分钱。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每到冬天,我就干这项家庭副业”。

全校最刻苦的学生

初二时,韩俊首次照了相。他回忆:“那张照片,那个严重营养不良的小男孩,你会觉得那根本就不是我。直到上大学,我的身高才1.54米。”

上高一那年,国家刚刚恢复了高考制度,韩俊一心就要考大学,以改变自己的身份。当时他的学习成绩很好。他说:“我的记忆力特别好,历史、地理基本上能考100分;政治,闭上眼睛能从第一课背到最后一课。上大学时,老师还经常把我的卷子贴在墙上,说,韩俊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

尽管当时有许多同学去报考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院,但韩俊却报考了山东农学院,理由是当时农学院好考,“没有其他想法,能上大学就行”。

1979年9月,年仅16岁的韩俊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系。4年寒窗,4年苦读。1983年,这个在当时被公认为全校最刻苦的学生,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考入西北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而由于成绩突出,学习两年后,韩俊被破格录取为该校的博士研究生。

中国社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

1989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韩俊入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成为杜润生的“弟子”之一。

杜润生(1913年7月18日—2015年10月9日),原名杜德,出生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党内最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之一,农村改革重大决策参与者和亲历者,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核心人物。20世纪80年代,杜润生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并连续5年主持起草“中央一号文件”,推广和完善被视为改变农村乃至整个中国命运的家庭承包责任制。

2015年10月9日,杜润生在京辞世,享年102岁。韩俊写下了回忆文章《杜润生:搞清中国农村真问题》。

韩俊写道,他在西北农大读博士二年级时,一篇论文引起了杜润生对他的关注,杜润生亲自给陕西省和学校有关领导打招呼,协调他进京工作事宜。“就这样,有幸得到杜老赏识,而且在他的直接过问下,我才有机会走进慕名已久的‘九号院’,成为‘杜润生徒子徒孙’中的一员。每每念及杜老与我素昧平生,却给了我人生最大的帮助,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我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感激、感动和温暖。”

自此,韩俊便与农业改革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995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年仅32岁的韩俊被晋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

“三农”问题专家,著作等身

2001年,韩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转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担任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一职,完成从学者向准官员的转变,从学术研究向政策研究的转变,但研究领域仍然集中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在此工作期间,他曾对江西、广东、安徽、青海等地的县域调研,完成了《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课题,为政府制定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2008年10月,韩俊进阶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并继续兼任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2年后,他出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韩俊 资料图

聊时局梳理发现,韩俊所涉研究领域颇多,几乎涵盖了“三农”的主要议题,在粮食问题、土地问题、集体产权问题、城镇化等多方面都颇有建树。长期农业相关研究经历,给了他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足够发言权。而自2004年起,作为国家智囊机构主要成员,他参与了包括中央“一号文件”在内的许多中央文件、国务院文件的起草。韩俊曾表示:作为政策研究者,个人价值体现在反映百姓最真实要求的政策建议,被中央采纳,政策实施后又惠及百姓。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长期研究农业政策和农村发展问题的专家,韩俊先后出版了《调查中国农村》《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问题研究》《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等著作,还曾多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于1985年开始设立和评选,每两年评选、颁发一次,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

2014年10月,韩俊由国研中心副主任调任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媒体刊发《“三农”专家韩俊履新中财办》一文,认为从国研中心到中财办任职,相当于从咨询机构到了决策机构,是更重要的工作岗位。

2017年4月,韩俊出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2018年3月,韩俊出任在机构改革中新组建的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THE END

TAG:柳波  兰考县  开封市  大学生村官  平顶山市委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