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用残疾证生财:当“残疾人就业”被做成了生意| 深度报道

来源: 更新时间:2023-12-06 20:11:18
The Beginning

记者/ 佟晓宇 实习记者/ 尹姝雅

编辑/ 石爱华


一位盲人在中介的帮助下,签下“入职”合同

38岁的姜雁是一级盲残,去年底她经朋友介绍,了解到残疾证可以挂靠在企业,人不用去上班就有工资和社保。提交资料后,她成了上海一家科技公司的员工,但每月2590元的工资,只能留下800元,其余上交给介绍人。

这种残疾证挂靠模式的产生与残保金政策相关。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为促进残疾人就业,相继实施了多项针对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并逐步建立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2015年,财政部、国家税总和中国残联联合发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不得低于员工总数的1.5%(当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达不到要求的要按照差额人数缴纳残保金。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905.5万人。其中,2021年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及公益岗位等三项就业人数占比13.99%。

在企业为了减免残保金的背景下,一条由用人企业、中介公司、多层“蛇头”和残疾人组成的残疾证挂职产业链逐步形成。

这种看似企业和残疾人都得到“实惠”的表象背后,残疾人真实的就业空间被一点点压缩,企业则存在偷税逃税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残疾人的工资,大部分流向了产业链的中间环节。


在提交残疾证等身份证明后,挂职的残疾人无需到企业上班‍‍‍,图为残疾证

“上班”的残疾证

姜雁的一天从盲人按摩店的工作开始。除了在北方的一座城市当按摩师,她的另一重身份,是上海一家科技公司的“在职员工”。但她不必出现在上海,替她上班的,是她的残疾证。

姜雁从出生起就看不见,婚后一直在家里带孩子。2017年她参加了河北当地组织的残疾人就业培训,学习按摩,成为了一名按摩师。

去年底,姜雁在残障群里听说有人招聘残疾员工,不需要实际上班,只要提供残疾证等资料就可以入职,领取工资。经几个朋友介绍,她“入职”了上海一家科技公司。

姜雁唯一一次与这家公司产生联系就是签合同。“入职”那天,她在介绍人的协助下,签了一份入职合同和一份离职合同。离职合同上的日期空着,待结束挂职后再填。对于合同中的条款,包括岗位内容和相关权益,她并不了解,对方也没有详细解释。

姜雁至今都说不清公司的名字,公司也从未与她联系。只有每月5号到账的工资提醒她,她还是一家上海公司的员工。

挂职成功后,姜雁每月会收到2590元的工资,这是上海最低工资标准。但按照约定,她只能留下800元,剩下1790元要转给介绍人,“上面应该还有几层中介”。姜雁猜测,她的工资会被层层转出,最终给了谁,她也无从求证。对于这种情况,姜雁也无奈,“对方会说,你觉得不合理可以不挂。”

“反正不用去上班,残疾证放着也是放着,作为弱势群体,大家求的是一份额外收入。”姜雁说,自己很早就知道用残疾证挂职的事,但先前不清楚会不会影响在老家的低保,因此迟迟未办理。

正如姜雁提到,“证替人上班”的事情“圈子里都知道”。在网络上,一些残障人士也认为,挂靠的方式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挂靠后有了医保,可以节省一大笔医药费。”几名随机接受记者采访的盲人按摩店员工均表示,店内并没有为员工缴纳社保。


为了将残疾证挂靠企业,残疾人李俊给中介公司转了1500元费用,几个月后中介失联

工资、医保、社保

姜雁的介绍人,在圈里被称为 “蛇头”。他们手上,一边掌握着大批残疾人信息,一边对接着中介公司和用人单位。“蛇头”的涌现,让一条由用人单位、中介公司、多层蛇头所组成的“残疾证租赁”产业链最后成环。

“蛇头”了解到企业的残疾员工需求后,就会在工作群里寻找合适的人选。

10月27日,记者加入了一个名为“残疾人就业交流群”(下称就业群)的微信群,群内近300人,群主是“蛇头”。“蛇头”会不定期在群里发布招聘信息,并明确具体用人要求:“广东户籍、上广州社保、年龄18-45岁。残疾类型:视力、听力、言语,这个月入职,银行卡四大银行,工资800元,想上的联系我。”

记者以虚拟身份,向一位“蛇头”应聘。按照对方要求,记者将应聘人的户籍、年龄、残疾类别、等级和是否有低保以及银行卡相关信息发给了对方。记者称弟弟29岁,为智力三级残疾,可以做简单的实践类工作,但对方表示“智力残疾一般企业都不要,等级三级,更是希望不大”。

这种情况与2015年发布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有关,文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1名一级至二级持证残疾人就业的,可以按照安排2名残疾人就业计算。

该“蛇头”解释,挂职成功后,持证残疾人无需去企业工作,挂职在外地也不影响本地低保发放。他介绍,挂职企业一般常要一级、二级残疾人,残疾类别则集中在盲、聋哑和肢体残疾,即便有基本的自理和实践能力,精神残疾也基本不被企业接收挂职。

在就业群中,“蛇头”向大家解释,招聘信息中如果没有说明残疾等级,代表只招聘一级、二级持证残疾人,没有说明类别的,就代表盲人、肢体残疾者或者聋哑人都可以。

据该“蛇头”介绍,残疾人挂职和正式员工入职一样,需要签订合同。唯一的区别就是残疾人不用去企业上班。一般来说,挂职合同一年一签,如果企业反馈好,还会续签第二年,“如果一年以后企业裁员了,那没关系,把你从A企业换到B,咱们渠道多呀。”

“蛇头”称,他为残疾人提供的挂职模式不需要交中介费,只需要1000元押金,但到手工资较少。据这位“蛇头”称,也有一些中介会收取上万元的介绍费,但工资会高一点,每月一千三四左右。

收取中介费的模式,也催生了针对残疾人的大小骗局。

李俊是一名盲人按摩师,2022年3月,他和朋友一起找到一家中介,交了1500元费用后,对方承诺帮他找公司挂靠,并称如果挂不了,将退还中介费。在提供相关信息后,挂职这件事却一拖再拖,2022年10月,对方再次承诺一定能挂上后就失去联系,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此前有媒体报道,2021年6月初,齐齐哈尔市公安局破获系列诈骗残疾人案件50余起,涉案总金额近80万元,那些声称能办残疾证、社保、挂靠工作的“能人”被公安机关抓获。

“蛇头”称,来办理残疾证挂靠的残疾人看重的是社保和医保,“当地户籍是可以挂在省外的,比如挂在上海、北京、浙江,挂在哪无所谓,只要累计挂满15年社保,将来退休就有退休工资。”他透露,自己也是残疾人,挂职在上海某公司,工资每月到手只有400元。但相比于工资,他更看重社保,“一个月社保1500元左右,自己缴纳压力是很大的。”


签订劳动合同的持证残疾人拍照留档‍‍‍‍‍‍‍‍‍‍‍‍‍‍‍

被层层盘剥的工资

这位“蛇头”坦言,挂职成功后,需要将银行卡上交。因为企业必须把工资打到残疾人的银行卡里走流水,以便将来税务局年审,减免残保金。而中介公司,需要把钱从卡里取出来,拿出一部分发给残疾人,扣留其余部分。

根据业内人士的讲述,从“残疾人挂职”中获利的不仅仅是“蛇头”,这中间存在着多层中介甚至企业参与的“盘剥”。

上述“蛇头”提到,同一岗位,通过不同的中介或渠道,最终拿到的工资可能不同,环节越多,被扣掉的工资越多,他坦言,自己目前并不能直接对接到企业,他的上面仍有中介公司。

某残疾人就业中介公司前联合创始人徐阳告诉记者,他原来所在的企业,曾在2015年时试图探索残疾人按摩师上门按摩服务,也成功融资,但经营状况并不好。2015年,残保金征收管理办法出来后,他关注到一些企业开始聘用上门理疗师,这种模式既能帮助企业减免部分残保金,也能为残疾人按摩师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把门店里的残疾人按摩师安置到企业去,很快这个业务就做起来了。”

作为劳务中介的角色,他们会按照招工数量向企业收取每人1000-1500元的佣金。记者获取到的某集团残疾人雇佣说明中提到,该集团2017年旗下11家公司与徐阳所在公司合作,共安置12名残疾员工。

但很快事情发生了变化。企业为了减免残保金,对残疾人员工的需求增加,但实际能够进入公司工作的残疾人数量有限,业务逐渐演变成徐阳口中的“挂羊头卖狗肉”,变成了一个残疾证租赁的业务——持证残疾人与企业签订合同,无需上班;企业向挂职的残疾员工支付工资,并缴纳社保;而残疾员工的招聘、面试和办理入职,则由中介公司承担。

据徐阳介绍,企业基本都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残疾员工的工资,按照残保金征收相关公式计算(保障金年缴纳额=(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当地政府规定的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及就业人数)×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以残疾人挂职的方式去代替缴纳残保金,企业的成本能省下6成左右。

徐阳认为,这种业务的演变违背了“连接企业和残疾人,推动就业”的初衷,也并非真实就业,他也因此选择从公司离职。

徐阳还提到,自己此前所在公司相关负责人除收取企业佣金外,还通过各种方式克扣残疾人工资,将部分残疾人工资流入负责人私人账号。但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了徐阳的这一说法。


一位残疾人签订“入职”合同的现场

可以说是半透明的”

对企业来说,利用残疾证挂职存在着被处罚的风险。据公开报道,去年上半年,长沙市开福区检察院办理某企业涉嫌诈骗案件时,发现该企业存在残疾证挂靠情况。最终,法院核定该企业利用虚假聘请残疾人就业的方式,少缴纳了517万元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于残保金逾期不缴的除补缴外,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五的滞纳金。保障金则用于支持残疾人就业和保障残疾人生活。

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旭东在2022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中提到, 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着各样待解决的问题。现行优惠政策中并未提及残疾人实际上岗问题,仅在国税总局2016年第33号公告的附件中,要求纳税人申请退税时提交的声明中写明“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实际上岗工作,考勤记录健全”字样。这就给税务机关执法带来了模糊地带。陈旭东提到,“当主管税务机关发现实际上岗人员与企业的备案人数不一致时,企业会以残疾人在其他部门办事或有事请假等理由来应付,而税务机关无从判断真实性。”

一位北京基层税务工作人员坦言,她在工作中会接触到残保金申报业务,据她的经验,仅在基层审核层面去查证残疾人是否实际进入公司就业,是很难实现的。“大大小小的企业太多,我们只负责审核相关的税务申报材料,很难去查证企业实际上岗的残疾人情况。”

为了应对残疾人就业出现的一些问题,国家发改委曾联合财政、民政等多部门在2019年发布《关于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更好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总体方案》。方案中明确了各部门责任。残联负责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的审核,进一步发挥其在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等方面的作用。财政部门负责对残保金的征收、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日常监督。税务部门依据残联审核的残疾人就业情况,负责残保金征收。审计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开展审计,对审计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按规定移送有关部门。

但在实际核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

为了应对残联或者企业的监管或回访,“蛇头”会为挂职残疾人提供应对话术。11月12日,记者所在的就业交流群中,“蛇头”提示在职的残疾人,可能会有残联或者企业打回访电话。他提示:“问你工资多少钱,你们就按照实际到卡上多少钱就说多少钱,问你有没有中介费,就说没有,问企业有没有给你们缴纳五险,你们就说缴的,社保医保都有。问你们做什么工作,就说居家办公,做打卡签到,转发朋友圈……”

“蛇头”尤其强调,应对回访时,“要说银行卡在自己手里,发的全额工资,没任何人收中介费和克扣工资,就说朋友介绍或残联介绍的(工作),工作内容是网络营销推广(公众号文章转发)工作。”但姜雁表示,挂职一年以来,自己从未收到过回访或者监督电话。

广州某企业一位HR向记者证实,公司为减免残保金,确实挂靠了一些残疾证,并为残疾人按照本市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她告诉记者,公司接受残疾证挂靠,确实是因为政策要求,“算了一下账,发现相比缴纳残保金,残疾证挂职比较划算。”

该HR提到,对于体量较大的企业来说,完成规定比例的残疾人安置存在很大困难,而残保金的缴纳也可高达数百万,对企业是不小的压力。她透露,这条产业链可以说是半透明的,她公司所在地政府相关部门也了解企业的做法。

据她介绍,她所在公司主体员工近四千人,按照比例估算,她所在的公司需雇佣至少60名残疾员工。“企业这边其实也想找有工作能力的残疾人,又能解决招聘问题,现在在职的是有几个残疾员工的,比如一个跛脚员工,主要做图纸设计。”

她认为她所在企业的困境,一是很难有渠道找到残疾人群体,二是很难找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像文职岗位,起码要有沟通能力,产线岗位要四肢健全,但很难。所以现在基本都是挂靠,挂靠的残疾级别比较高也很稳定,几年都没咋换过人了。”

该HR介绍,公司会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残疾员工发放工资,“我们企业的工资都是直接发给个人(残疾人)的,不给中介”。但对于残疾员工收到工资后是否需要分给中介,她表示并不知晓。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姜雁、李俊、徐阳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京青年报【北青深一度】 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THE END

TAG:就业  社保  残联  李俊  残疾人  残疾证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