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德国家庭的育儿方法 远离“妈虫”

来源: 更新时间:2024-02-12 00:00:26
The Beginning

说起家庭教育,如今咱们很多的年轻妈妈都觉得中式教育过度溺爱,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健康”。尤其是那些去留洋来之后的“海归”们,对西方的教育更为赞赏。

比如,同样是一个布娃娃,咱们中国的孩子只知道她是用来陪伴自己的一个玩物,但在德国的家庭教育中,它可以一个用于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帮手”。

爬高上梯的的做法,对于中国家长来说是危险的,一般不允许;然而在德国,家长则会鼓励孩子“大胆”的去做。

所以,国外的正确家庭教育法开始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今天,做妈妈育儿网小编就为各位妈妈们介绍一下德国家庭的育儿方法,一起去看看吧。

德国父母这样要求孩子

1. 明确的说明。

如果想用话语来让孩子的态度起到变化,就要用孩子可以听懂的简洁语言,非常明确表达出来。例如与其对孩子说“现在将东西放到原来的位置”,不如对孩子说“将地板上散落的玩具放到沙发后面的箱子里,然后将箱子拿到你的房间里”。只有这样具体=明确的说明,孩子才不会产生“到底让我怎么做”的苦恼。

2. 尽量避免惯用语、没有任何意思的单词,以及过于恭敬的语气。

惯用语以及没有任何意义的单词会稀释句子所传达的意思。并且孩子听到后也会产生“到底想说什么?到底期待些什么呢?”想法。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感到非常模糊并不知道该如何行动。

例如“我现在真的想和你一起玩,但是我现在真的一点时间都没有,现在真的该走了”里面“真的”一词会让说服力降低。过分恭敬的语气也不是很好的选择。与其说“你现在最好还是不要吃冰激凌了”不如对孩子说“不可以,你现在不能吃冰激凌”更能明确地传达信息。

3. 真诚的时候要用严肃的表情

如果父母在暧昧模糊的情况下发出尴尬的微笑,孩子就会认为妈妈爸爸不再坚持了。又或者露出稍微惊慌的微笑、为获得孩子欢心的微笑、畏惧的微笑情况,孩子会想观察父母的弱点。孩子要比父母想象得更加伶俐,直觉也更加敏锐。

因此,如果想要更好的传达要求,那么不仅仅是话语的内容,表情、肢体语言、语调等非语言信息也要费些心思。真诚的时候用真诚的表情,对孩子说话的时候要面向孩子,身体向孩子倾斜,直视着孩子说话,这样孩子才能认真对待父母的话。

4. 避免冗长的演说

到了睡觉的时间孩子还不想睡觉。这时候父母就开始对孩子说“只有多睡觉才能变聪明,个子也会长高。”并从人类对睡眠的要求开始、身体成长的规律、睡眠对健康有帮助的理由等进行说明,这时候对于获得孩子的同意并不重要,因为孩子仅仅是没有睡觉的想法而已。

心理可能会产生”爸爸,妈妈如果继续这样说明下去没准就会忘了说明的初衷,最后不得不放弃了。“的想法。如果不是非常着急的情况进行说明也可以的,但如果是需要父母拿出权威立规则情况,则需要用简明扼要的话来进行传达。话语越简洁,父母话语中的分量就会更重。

Q:为什么不能在孩子面前进行冗长的说明?

①.孩子对自己在做什么,父母的希望,以及父母为何会如此希望具有本能的洞察力。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父母没有进行说明而发生的,而是因为孩子天性如此;

②.话越长不需要的话就会说得越多,这只会向孩子展示了父母的不确定;

③.说过多的话会让父母和孩子神经紧张,不利于协调两者的关系;

④.父母说过多的话有可能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很好利用,这是由于不断的向孩子重复他已经知道的事情造成的。

5. 坚决说不

妈妈:“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了。”

孩子:“妈妈,我能不能不睡觉再多玩一会?”

妈妈:“不行!已经玩的足够多了,该睡觉了。”

孩子:“就再玩一会!”

妈妈:“不行!你现在要去睡觉,听见我说的了么?”

孩子:“听见了,但是就再玩一会!”

妈妈:“不行!”

像这样与孩子讨价还价会让父母的”不行“的丧失威信。如果最终让孩子得偿所愿,那从此以后对于孩子来说”不行“和”做了也可以“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因此,只有在必需的情况下,并且不要和孩子讨价还价,用冷淡的态度说”不行“。

而且不行就不要做不必要的重复。随着话语的增长就会默默的被无视,因此无声的向孩子传达”那样不行“也是可以的,重要的是父母的行动。如果对孩子说”不行“很困难的话,不如一开始就同意比较好。比起说十遍不行最后同意,还不如一开始就同意。

6. 不要做出过激反应

即使孩子竖着耳朵在听也大声朝着孩子喊叫,孩子没有顶嘴也用具有攻击性的话语,不是什么大事也摆出很不愉快的表情,像这样做一些过激的行为反而会刺激孩子,对父母进行反抗。当然也不会达到父母想要的结果。

父母的这种过激反应是由于担心孩子会让自己遭受屈辱的原因。如果父母可以一开始就立下规矩并保持一贯性的话,也不会出现需要过激反应的情况了。

7. 不要说脱离主体的话语

孩子如果将餐桌弄得非常不堪,对孩子说注意事项时很多妈妈会这样说:“天哪,看看你现在的样子,这餐桌又是什么?看你那个样子和你爸真是一模一样。你爸以前也是吃饭的时候把餐桌弄得不成样子”。

在这里不但没有明确向孩子说明要遵守餐桌礼仪,还说了许多脱离主题的话。如果想让孩子做妈妈想要的行动就要说类似“像这样,把碗放近一点吃比较好”的话语。这样妈妈所希望的结果和连解决方法一起告诉了孩子,孩子也可以很快明白妈妈所要表达的意思。

如何要求孩子做特定的事情就要明确说出目的并客观陈述。要让孩子知道问题在哪里并可以集中在问题上。脱离主题的话不过是唠叨而已。

8. 即使孩子哭闹耍赖也要冷静处理

当父母对孩子说”不要再看电视了“,”到睡觉的时间了“,”该从浴盆里出来了“,”该回家了“的时候,孩子当然会不愿意做。许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情绪低落、伤心、哭闹、强烈的反抗感到有些畏惧。但是孩子的这种反应其实会很快恢复正常,即使孩子哭闹反抗父母也要冷静的面对。

不需要过分紧张或者生气,要给孩子自己冷静的时间。也就是说不需要过度的反应来深化矛盾。无视孩子因为挫折感而做出的显而易见的表情和话语,又或者向孩子做出理解孩子挫折感的样子。

德国家庭对孩子独立性格的培养

1、独立睡眠教育非常重要

在德国父母从不会哄孩子睡觉。从孩子出生起就训练孩子即使没有妈妈也可以独自睡觉的能力。如果孩子哭闹的话也会抱起来哄,但如果是已经醒来的状态,就将孩子重新放到床上。告诉孩子“他身边永远都会有一个人,在你需要的时候无论何时都会来帮助你”。

德国父母认为像这样反复的进行睡眠教育后,某一瞬间孩子即使在没有妈妈的情况也可以没有不安感的独自睡觉。因此德国孩子非常独立,不害怕独自一人的时间。

享受独自研究的时间,对于新的情况不会感到害怕。即使有什么事情发生,也会因为认为有人会帮助我,并产生可以独自面对的自信感。

2、即使哭闹也不会去哄

在德国父母不会去哄哭闹的孩子,只会无视他们。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哭是感情表达的一种方式不是传达方式的原因。德国父母也不会对孩子说“别哭啦,烦死了!”之类的话,就仅仅只是无视他们。

这时候孩子就会认为这个方法是完全没有用处的。同时对哭泣的孩子说“你只是哭泣的话妈妈不会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时候孩子就会停止哭泣并说出哭泣的原因。然后“嗯,原来是这样”开始倾听孩子的要求。当然这时候需要父母区分孩子到底是因为疼痛哭泣还是仅仅只是耍赖。

3、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

在韩国像朋友一样的父母非常有名,因此年轻的父母们向着慈祥的“朋友式父母”努力着。虽然在德国也有与孩子成为朋友的育儿倾向,但是现在日趋减少。这是由于强势的父母会让孩子幸福,因为孩子会有很多朋友,而且强势的父母并不代表着他们不慈祥。

德国父母认为孩子如果拥有过多的自由反而会让孩子陷入不安感之中。如果对孩子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之后就放任不管,孩子会在需要父母阻拦自己的情况发生时产生“为什么不生气呢?”的疑问,并随之而来的感到不安。然后就会非常容易烦躁,并且还不知道为什么如此烦躁。

4、在餐桌上学习家人之间的照顾与尊重

在德国认为家人一起度过的时间非常重要,主要就是用餐的时间。因此对每个家庭来说最重要的场所就是位于厨房的餐桌。在摆放食物的时候会从父母开始摆起,就餐时也会让父母先吃,即使自己先吃完了,也会一直等到父母吃完后再离开餐桌,所有家庭成员会一起等到所有人都用餐完再离开。在这样的就餐礼仪下孩子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对他人的照顾与尊重。

THE END

TAG: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