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内蒙古工业大学怎么样(内蒙古能源职业学院怎么样)

来源: 更新时间:2024-02-28 09:02:42
The Beginning

内蒙古工业大学煤基固废团队教授张永锋(左四)正在向学生讲授高填量复合材料生产工艺。甘炯 摄

一所大学撤销或停招了19个本科专业;一个零起点的科研团队,用不到10年的时间让内蒙古实现了雷达技术领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飞跃……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和快速成长的科研团队,都源于共同的“基因”密码——立足内蒙古、服务内蒙古。

位于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工业大学,今年迎来了建校70周年。7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内蒙古、服务内蒙古”的办学定位,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建设同频共振。新时期,学校紧紧围绕内蒙古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全面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高层次科研平台和团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围绕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从建校起就携带着‘服务内蒙古’的基因。”这是校长姚德介绍学校的开场白,而这句开场白是姚德从回溯校史中得来的。

学校于1951年建校,1958年在清华大学援建下开办本科专业后,1959年召开的首届党代会上就提出,“要尽早地为自治区工业战线提供成批的高中级技术人才。”1983年从机械工业部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以来,学校一直将服务内蒙古作为最重要的办学思想。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对新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如何传承“服务内蒙古”的基因?

第一招,聚焦产业转型发展,大力推进学科布局的优化调整。2018年,学校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确立“1 17 N”学科制度体系,其中“1”是指总体实施方案,“17”是指各学院的实施计划,“N”是指多部门协作开展的保障措施。2019年,学校主动对接自治区产业需求,全面推进学科调整建设,整合17个学院的学科资源,组建了“化工与材料机械”“力学与建筑土木”“能源与电气信息”等交叉学科群。

“交叉学科建立后,突破了过去教师们在团队组建和科研平台建设上单打独斗的局限性。”研究生院院长郝贠洪说,“教师只有通过大团队在大平台上作战,才能承担大项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服务。”

第二招,与学科调整同步。2019年,学校出台方案,实施了“本科专业分类建设与优化调整”改革,撤销或停招19个与自治区产业需求适应度低的本科专业,新增设人工智能、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飞行技术等6个新工科专业,并将全校63个专业分为优先建设类、重点建设类、培育建设类,对不同类别层次专业,实行资源差别有效配置。

“重新组建一个学科、停办一个专业,背后都涉及上千名学生、几十位教师,一次性调整这么多学科和专业,可以说是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姚德说,“我们要集中优势,办内蒙古最需要的学科和专业。”

截至2021年,学校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多点开花,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17个学院全覆盖,科研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重新调整的本科专业工学类占到76%。近年来,学校在区内重点行业就业学生达到70%以上,实现了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紧密对接。

聚焦地方战略打造高层次科研平台

为助力内蒙古在新时期走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学校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围绕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等重大战略需要,集中优势科研力量,搭建平台、打造团队,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深入对接自治区实施的“科技兴蒙”行动,围绕生态监测、清洁能源利用、煤基固废处理、绿色冶金、生物发酵技术等关键领域,组织教师开展重大技术攻关。

黄平平是信息工程学院教授,2010年来到学校工作后,建立了内蒙古第一个雷达信号处理与微波遥感应用研究团队。“刚开始我们想过多个科研方向,比如城市沉降、矿山安全、黄河冰凌等监测,但最终选择了先从草原生态安全监测开始。因为这是内蒙古最迫切需要的。”黄平平说。

黄平平带领团队在内蒙古多个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结束了以往费时、费事、费力的人工监测历史,为内蒙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科技支撑。团队还针对内蒙古露天矿区边坡安全、黄河凌汛防范等需求开展科研,并成功研制了“地基微变监测雷达系统”,打破了该领域的国外垄断,该系统已多次在国家重大地质灾害救援和企业安全生产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孵化创建了内蒙古第一家雷达高新技术装备研发与生产企业。

作为全国重要煤炭资源基地,如何处理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简称煤基固废),一直是内蒙古面临的大难题。张永锋教授团队为解决这一难题献上了“良策”——以废治废,不仅让煤基固废不污染环境,还让它们成为净化环境的材料。

2012年张永锋团队研制出“工业固废制备纳米微孔环境材料”,将煤基固废在一定条件下转换制成硅基多孔材料,利用其对挥发性重金属等多种有害气体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特性,对煤炭燃烧烟气中多种污染物实现低成本协同脱除。再利用相关技术,将硅基多孔材料再生形成生物肥料,构建煤基固废—环境材料—污染控制—生物肥料—生态修复的循环产业链,大大提升了煤基固废利用的附加值。

“现在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团队,将科研方向聚焦到内蒙古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技术研发上来,既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社会服务能力,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学校科研处处长刘利强说。近5年来,学校共获批国家、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220项,申请国际、国家发明专利688项,开展科技合作8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0项,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4个。

锚定内涵建设提升育人素质

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7个专业获得认证申请受理……近年来学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申请获得受理的专业数位居全国地方工科院校前列。“这意味着我们一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走到了国家第一梯队,在国际上也被认可。”学校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冬梅说。

近年来,学校聚焦内涵建设,通过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学科协同育人、推进新工科建设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方式,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新变化正在加速发展,我们只有加足马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既能达到国际标准,又能满足地方需求,才能切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支撑。”姚德说。

企业的工程师入校站讲台、学生带着项目进企业实战演练……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的学生,从入校起就不断与企业“亲密接触”。“近几年我们与多家企业合作,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推进实习实训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就是为了使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近些、再近些。”教务处副处长徐睿琛说。

除了与企业共建专业,学校还不断深化学科协同育人,通过双学位和辅修专业制度、联合课程设计、联合毕业设计等方式,促进学科专业融合,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同时,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主动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将新兴专业建设与传统优势专业改造升级相结合,增设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一批新工科专业。

此外,学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努力构建“宽基础、多模块、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力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推进课堂革命,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涉及本科教学的人、财、物及教学管理过程全部纳入教学质量保障范围,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理念,强化质量保障内驱力,提升质量保障有效度。并不断加大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课程教学质量进行四年一周期多维度、全覆盖的评价,对持续改进情况进行跟踪再督导,为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作者:本报记者 郝文婷

THE END

TAG:[db:关键词]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