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的陵墓令人向往,不管是其充满神化色彩的故事,还是其内部所埋葬的大量宝藏。大家都好奇寝陵中到底藏了什么宝贝,但却没有一个人挖开过。
其实,历史悠久的秦始皇陵,自然流传着很多故事,其真假已经很难辨别了。
《三辅故事》中记载,项羽曾率兵三十万去盗取始皇帝的陵墓,在挖掘的过程中,有一只金雁从寝陵中飞出,往南方去了。几百年后的三国时期,这只金雁再次出现。有人向安南太守张善行贿,送的就是这只金雁。金雁上雕刻着文字,张善由此判断此物乃出自秦始皇陵。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比较讲究“入土为安”、“死者为大”。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过错,一旦他过世了,任何事情都不得继续追究,一切到此为止。但是,历史上还是有出现了掘墓鞭尸的事情,最有名的应该属伍子胥鞭打楚平王的尸身。伍子胥对楚平王恨之入骨,即使他过世了也不肯罢手。
由此,伍子胥因为这个事情,被染上了污点。
此外,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说法:“盛世不掘坟”。这可能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是,始皇帝的陵墓确实经历数朝而幸存下来,使我们不得不为之感到“小庆幸”。而更应该庆幸的是,中国古代有很多职业盗墓者,他们盗了很多名人的陵墓,却单单始皇帝的陵墓让他们无从下手。
由此说明,始皇帝的陵墓太过诡异、太过隐蔽。
1974年3月的一天,下河大队西杨村的村民,像往常一样在田地里劳作,他们一锄头敲开了一个地宫,让里面的兵马俑重见天日。通过考察,专家发现:秦始皇寝陵唯一的挖掘痕迹是两道沟,那是楚王项羽留下来的。所以,秦始皇陵从未被打开过。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学家挖掘明朝万历皇帝的寝陵。寝陵打开的那一刻,陵墓中原本色彩斑斓的丝织品瞬间失去了原本的颜色,让原本价值连城的宝物失去了价值。这一惨痛教训让国家决定:不再挖掘帝王陵墓,所有发现的皇帝陵墓必须保护起来。
到了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陵墓被打开,里面种类众多的丝绸品也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技术保护,从而氧化、变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根据现有的科技条件,我们暂时无法对常年存在无氧环境下的珍贵文物提供有效的保护。虽然,这些开挖出来的文物能够幸存下来,但是,却会失去该有的研究价值。
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一下目前所遇到的技术难题。
我们想要开挖秦始皇陵,就必须先建造一个巨型的封闭环境,里面保持无氧的环境。这个封闭环境至少要比始皇帝陵墓大。可是,皇陵的总面积足足有五十六平方公里,这项工程量有多大可想而知。
据司马迁介绍,皇陵中有水银汇成的江河。如果挖掘工作将这些水银泄露出来,它所造成的污染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核爆炸。为了应对这些水银,我们必须做相应的准备,比如:确保地下水源层处于无氧环境,然后,抽光那里的水。这一切都需要在无氧的环境下进行,难度太大,除非在另一个星球上完成。
而且,即使前面的条件都具备了,我们顺利打开皇陵,这项挖掘工作至少得持续几年,那么,我们就需要建造一个雨棚来应对每年的雨季。这个棚子需要完全罩住皇陵,中间还不能有支撑的柱子,因为,打桩立柱必然会影响地宫的结构。试想,这样跨距几百米的棚子,怎么完成呢?
很明显,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支撑皇陵的挖掘工作。可能大家不知道,当初,挖掘者看到的兵马俑是彩色的,而不是现在看到的颜色。之所以会这样,也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我们不想看到兵马俑的“惨剧”再次发生,所以,不能贸然开挖。
此外,中国的考古挖掘分为两种:主动挖掘和被动挖掘。主动挖掘属于学术性的研究,这种比较烧钱;被动挖掘是配合其它项目做的抢救性挖掘,其成果不是很理想。所以,考古界的专家一致认为:地下的文物能不动就不要动,这才是最好的保护。
然而,始皇帝的陵墓中到底有哪些宝物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些宝物的价值肯定都是非常巨大的。西周之后,我们才真正有了记录历史的习惯,但是,那时候流传下来的史籍,真的是太少。从炎黄时期到春秋战国,这跨度足足有一千多年,但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录,却实在太少。
相传,秦朝时期的信仰,跟夏商周时期很相似,我们可以通过秦朝的史籍来解密上古时期的一些情况。秦朝时期,“焚书坑儒”属于一场大灾难,将很多记录都抹去了。现在,我们只能期望在始皇帝的陵墓中找到一些记录,以此来揭开先秦时期的面貌。
除了史籍,秦始皇陵中还有其它文物,比如:青铜器具、记录文字的竹简等。这些文物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我们没办法制作出来。所以,我们期待秦始皇陵能带我们一些颠覆性的文物,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秦朝。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也可能秦始皇陵早已空空如也,毕竟,经历了两千多年。
其实,很多人都想打开秦始皇陵,或为了名利,或为了学术,但我们需要认识到一点:秦始皇陵之所以称为皇陵,在于其完整性,可一旦打开,则不再是皇陵,而是一座实验室。
参考资料:
【《秦始陵园渊源试探》、《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秦始皇帝陵》】
TAG:[db: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