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妈妈还努力做自己、保有自己的生活,这算是自私吗?放弃自己,把全部时间精力投放到孩子身上,就是不自私、富有牺牲精神吗?
真心爸妈认为,爸爸妈妈一边带娃,一边自己成长,才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爸爸妈妈在娃出生的那一刻,停下自己的成长脚步,才是真正的自私。
“牺牲自己”很容易,“保持自我”才需要更努力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自己带孩子的生活:
“晚上哄孩子睡觉,早上起来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卫生没搞完,就得喂孩子,然后再打扫,最后打扫完了再自己吃饭,然后再带孩子出去玩会。然后回来做饭,吃完饭后再哄宝宝睡觉,然后玩手机,宝宝醒了再陪她玩,然后再做饭,然后玩,再然后洗澡、休息一下,再哄睡觉,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这样的生活,确实挺琐碎,挺辛苦的,但真心爸妈实在看不出,过这样的生活,不思考,不建设,只是被日常琐事推着、被动地日复一日地过,除了花时间,有什么难度。
另一位妈妈说:
“不管做妈妈多累多苦,但是生活重心一定不能只有孩子,还必须以家庭为单位,因为家里还有老公和自己,爱老公和自己,孩子才会更棒。而且这跟一个人带孩子完全不冲突,不要说一个人带孩子又累又没时间,我家两个孩子,老大三岁九个月,老二48天,我现在正在休产假,兼顾两个孩子,但是每天出门接大宝都好好打扮自己,现在的孩子懂事早,不想让孩子觉得妈妈总是很邋遢的样子,也不想让老公觉得自己总是不修边幅。回家吃完饭陪孩子们散步,老公帮大宝洗澡睡了,我带二宝睡,完了时间早还可以过二人世界。”
这位两个孩子的妈妈,生活里同样会有洒扫、做饭、喂孩子、洗澡这样的琐事,但她不说辛苦,不惧疲累,而且还保持着对家、对自己的思考,还能“好好打扮自己”、享受“二人世界”,做到这样,才真正有难度,才需要更努力呢。
没有谁可以独得上天眷顾,生活得快乐幸福的,只是因为更努力;所有外人看来的轻松,背后都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心甘情愿付出的辛苦。两相比较,“牺牲自己”和“保持自我”,哪个更自私?哪个更负责?
爸妈的生活,决定孩子的生活
不仅仅是妈妈,爸爸也一样。爸爸妈妈,就是孩子学习“过什么样的日子”、“如何生活”、“如何过一生”的范本。
如果爸爸妈妈在孩子出生后,觉得“做自己”的日子到此为止(甚至可能之前也从没想过要“做自己”),以后的生活,就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为孩子“牺牲”一切,于是放任自己被庸常的柴米油盐生活淹没,不再关注自己的成长,那么实在难以想象,孩子会有多大的成长动力。
当爸爸妈妈抱怨孩子老想着看电视、玩儿游戏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也同样是下了班,吃过饭,就天经地义地坐到电视前或抱着手机,当“沙发马铃薯”?
当爸爸妈妈烦恼孩子不爱读书、读什么都读不进去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上次安安静静地读完一本书,是多久之前?
当爸爸妈妈批评孩子做事不认真、不专心时,有没有想过,自己每天给孩子做的,是不是认认真真、快快乐乐、心甘情愿、自动自发地完成一件工作、做好一件家务的示范?
当爸爸妈妈埋怨孩子不知道努力、不肯上进时,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那努力生活、努力工作,每一天每一年都有大大小小进步的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不仅决定孩子的生活,还决定孩子的见识。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一件事、如何看待生活、如何看待别人、如何看待成长,如何看待学习,无不受到爸爸妈妈的影响,很难超出爸爸妈妈的现有观念。
爸妈总期待着,孩子能超越自己,但很可惜,如果爸妈没有给孩子做出“做更好的自己”的示范,孩子也很容易像大人一样,舍难就易,得过且过,生活中既没有诗,也没有远方。
爸妈对自己负责,孩子才会对自己负责
有爸爸妈妈说,“中国的父母不都是这样吗?有了娃,把全部精力都放到孩子身上,等孩子长大了,自己也老了”。这真可怕,从二三十岁起,生活中就只剩了孩子这一件事,那未来的三十年、五十年,该怎么过?孩子离家后,父母又该怎么过呢?
真心爸妈一向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爸爸妈妈也是一样,养育孩子是爱、是选择、是责任,但不是生活的全部。美好爱情、美好家庭、个人兴趣、工作成就感,还有视野不断扩大、思想不断丰富带来的更深层的内心满足,这些,都不是养育孩子的成就感可以全部替代的。
很多爸爸妈妈,觉得自己生活“就这样”了,工作无非是挣钱养家,其他时间要么是为了孩子疲于奔命,要么就“累得啥都不想干”,既没有希望,又没有新鲜感,既疲惫,又无奈,还常常被各种琐事拖入愤怒和沮丧的泥潭,很可能正是在养育孩子之外,缺失了“自我”,缺失了生活和生命中这些同样重要的东西。
如果说爸妈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保有自己、保有自己的生活,自己也能不断成长,算是“自私”的话,那真心爸妈觉得,爸爸妈妈们,真的可以生活得“贪心”一些、“自私”一些——既要做个好父母,也要做个好自己。
这样等到孩子长大成人,自己步入老年时,回忆一生,才会觉得:我这一生,努力生活过了,对得起孩子,也对得起自己,没有牺牲,没有委屈,没有遗憾。
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孩子做出的好示范。孩子从小看到爸爸妈妈生活得独立、丰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努力去实现,乐于学习、享受成长,才会获得生动的榜样,明白人的一生,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万分无奈但又全然不努力地“与现实苟且”。而如果孩子从小看到的,只有爸爸妈妈的自怨自艾、得过且过,恐怕也很难有积极的心态,去让自己过得又努力,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