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孩子爸带着孩子们,可以说是难得轻松一下。
抽出时间去弄头发。在理发店排队等候时,一家四口,祖孙三代,走进来。
男孩大概三岁左右,活蹦乱跳。
孩子的妈妈进去洗头,孩子的爸爸玩着手机,孩子的奶奶跟在孩子后面,一直强调孩子不要调皮。
孩子“无视”着奶奶嘴里的恐吓、威胁,由着兴致想摸的摸一下,想拿的拿一下。其实,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孩子有好奇心、探索欲,是好事。最让我吃惊的是,孩子失手,打翻了其中一个,理发师放在置物架上的吹风机。
她说:
我的小祖宗啊,你天天这么调皮,不是打翻这个,就是搞砸那个,你爸妈那点工资,那够你折腾?!
什么都还是爷爷撑着,你应该本分点,安静点。
你妈妈也真是,自己没本事,还给你上那么贵的幼儿园,穿这么好的衣服,真把自己当有钱人。
声音不大,但全能听见。
这些话,平时溜孩子的时候,听见倒是无所谓,但是在这种场合听见,心里倒有些不舒坦。
孩子爸继续沉浸在手机游戏里,小男孩有点沮丧,得不到帮助的他,看看四周。眼睛红红的,想哭又不敢哭出来。
大约过了十几秒,他安安分分的坐在爸爸身边。
易卜生说:夺走了普通人生活的幻想,也就等于夺走了他的幸福。
在镜子里,看着小男孩安静的,乖乖的坐在爸爸身边,小眼睛失了神的,四处张望,弄得我心里有点小难受。
每个孩子都有好奇的时候,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喜欢尝试,心里藏着无数幻想。
这本是培养孩子主动性,个人兴趣,开发潜能的时候,而成年人,却用自己的方式,阻断了孩子的自然发展。
看着天真无邪的他,在奶奶的数落和支配下,憧憬变成失望,天真变成忧郁。
心平气和的去感受孩子的感受,会发现孩子心里,有许多大人无法触及的美好事物,在那个他自己想象出来的世界里,幸福并快乐着。
成年人的干扰,甚至当头棒喝,生生的切断了向往。
我希望看到的是:
奶奶不动声色的坐在那里,或者是安静跟在他后面,在没有做出危害到别人,或者自己的时候,选择默默的守护。如果孩子有需求,就耐心的讲解。
如此,既能保护孩子的探索欲,又能增加孩子知识的储备量,还能维持孩子内在的幸福感。
席勒有一句名言:有愿望才会幸福。孩子之所以更容易得到幸福,就在于他有愿望,看得到前途。
日常生活中,孩子通往幸福的最大的阻碍,莫过于成年人用自己代替孩子。
常常在商店或者超市或者楼下,听见家长抱怨责骂孩子:
我们哪里吃得起啊,我们哪里用得起啊,我们哪里买得起啊,我们哪里可以和别人家比啊······你就不应该想要这东西,知道这要花多少钱吗?那是有钱人才可以做的事。
蒙台梭利说过:孩子不会自己判断自己,他是以别人对他的态度来判断自己的。
所以,养育者或者说陪伴者的价值观,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钱是可以带来很多东西,但幸福真不是靠钱堆积的。
那些把钱看得很重的家庭,常常会将孩子格局禁锢于眼前的一饭一粥,不敢对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表面一看,似乎真的省了不少钱,但换一个角度看,扼杀了孩子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房子可以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没有钱,也能谈美好,享人生。
有一朋友,是全职妈妈,目前是老公一个人养活全家,工资要还房贷,家有四老,孩子要上学,经济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有一次和她逛超市,她那三岁多的儿子,站在车厘子旁边,不哭也不闹。
朋友要带他走,他就是不走。问他怎么了?
他看着车厘子,告诉朋友:我还从来没有吃过这种水果,昨天在电视里看到好多小朋友都在吃,真的很好吃的样子。
当时车厘子六十一斤,换成是我,也会犹豫。
能感觉到朋友为难,见她犹豫了片刻,问孩子:宝宝想吃几个啊?
孩子拿出小手,举着巴掌,告诉妈妈:我吃五个,妈妈吃五个,爸爸吃五个。
朋友蹲在身说:妈妈买一斤,好不好?回家后,我们等爸爸回来一起吃。
挑好车厘子,孩子又欢欢喜喜地跑来跑去。在快要结账的时候,见她把称好的排骨和牛肉,从购物车拿了出去。
结账后我问她:你不是要给孩子做牛肉丸子吗?
她的回答让我触动:
都是买给他吃,都是为吃花钱,他有喜欢的,就让他自己选择吧。牛肉丸少吃一回,并不影响身体发展。
孩子这个年纪就该多尝试,没吃过的吃一回,有可能这一次吃了,下一次就不喜欢了,也有可能这一次吃过了,下一次更喜欢吃了。不能断了孩子的尝试,对不对?
你看看,他期待爸爸回来一起吃的样子,是不是特别可爱?
父母是孩子与社会之间的交接人,父母对钱、对生活的态度,藏着孩子未来对钱、对生活的态度。
成人应该敬畏儿童,因为你所拥有的现在,藏着孩子的未来,你的不幸福也藏着孩子将来的不幸福。
觉得“美好、幸福是靠钱买来的”的成年人,往往是他的童年,可能像理发店看到的那个男孩一样,被成年人的思维操控。在这种价值观的熏陶下,久而久之断了通往幸福的路,最终还“恶性循环”。
接触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程度上的缺钱,但是有些家庭即使没有强大的经济来源,每一天也能过得开开心心,喜笑颜开,而有的家庭即使盆满钵满,生活上还是战战兢兢。
毕淑敏说过: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心灵的感觉。
要让孩子的未来越来越幸福,更多的是滋养孩子的心灵。要滋养孩子的心灵,就得增长孩子的见识。
见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格局,经历越多,孩子就会越谈定、豁达。成年人每天给孩子提供经历,都将组合成为他们自己的人生。
所以,当孩子对从未体验过的事物表示出强烈的兴趣的时候,即使此时此刻无法满足他们,也一定做到——呵护他们向往的心灵。
孩子未来的幸福的基础,正是那些或小或大的愿望堆积起来的。
记得董卿说过:“不能照镜子、不能穿漂亮衣服”的童年,即使最终收到了爸爸的道歉,内心依然遗憾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