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周末吃积食了,周一在幼儿园里闹肚子。
放学时她拎着换下的裤子,我还以为她会死死粘住我,没想到一见到班上同学大宝和她打招呼,她就跑了过去,两人手拉手一直往回走。
大宝一家要去食堂吃饭,小七也跟了过去。
一到食堂,热情的大宝就开始张罗:“你喝原味的酸奶吗?还是这个加了水果的? ”
我赶紧在一旁解释:“谢谢大宝,小七今天拉肚子了,不能吃凉的。”
“那吃这个吧,这个不凉。”他伸手拿了杯南瓜布丁,试了试温度。
“谢谢,不过她今天不能吃太多东西。”
“那她能喝水吗?”大宝想了想。
“可以的。”
“那我给她买水吧。”
“大宝,我给小七带水了。不用买水了谢谢你。”
“那她不能喝凉的水,你带的水是凉的还是热的?”大宝很有生活常识。
“温的。”我知道再说下去我就快招架不住了……
场面有点尴尬,我突然意识到我把劲用错了方向,因为小七眼睛一直盯着大宝手里的南瓜布丁,如果再说下去,小七很可能会和我产生对抗情绪。
吃不吃东西是小七的课题,于是我赶紧从和大宝的交流中抽身出来,转而开始和小七交流:“宝宝,今天你拉肚子难受吗?这是因为前几天你吃多了东西。如果不想再难受,妈妈建议你今天别再吃东西了,等你肚肚恢复了就可以像平时一样吃了。但是吃不吃布丁,还是你自己选择。”
说完,我就站直了身体,并且从两个孩子之间退到了小七身后。
等啊等啊,好几秒过去了,小七还没反应。我心里有点着急,因为大宝还在热情地劝说,我生怕小七经不住诱惑会选择接过布丁,那我就前功尽弃了。
就在我快坚持不住又要婉拒大宝的时候,小七突然坚定地对大宝说:“我今天不吃东西了,谢谢你!”
我被小七的坚定感动了,马上又提醒她:“你可以告诉大宝,等我肚肚好了,我再和你一起吃南瓜布丁。”小七重复了我的话,大宝理解了:“好的,那你快点好啊~~”
在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过程中,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一切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大人没有进行任何干预。
我这次体验到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带来的不同后果:
最开始,我把小七甩在了身后,站在两个孩子之前,非常着急地拒绝大宝的好意,这个行为侵犯了小七的课题,以至于她两次想把站在他俩之间的我拉开;而大宝一次又一次地寻找我的逻辑漏洞,“这个不凉是温的”“你给她带的水如果不是温的我就可以给她温水了”,现场的气氛无比尴尬,就是因为我的介入把大宝的纯真热情当成了麻烦。
后来,我意识到了自己越界了,于是开始尊重小七和大宝,身体上我站到了孩子身后,话语上我不再替小七交流做决定,而是在给出自己的分析建议之后把决定权交给了小七。果然,小七自己做出了不吃东西的决定,这样她就不会后悔,也不会和我产生对抗情绪。而大宝,在小七坚决地拒绝他之后,也尊重了小七(他没有寻找小七的逻辑漏洞),而是改为关心小七(你快点好啊)。
或许小七还是选择接受大宝的布丁。我想我不会阻止,因为如果她不拒绝,说明她经历的自然后果还不够严重,她的体验还不够深刻,那么就需要给到她机会去体验。如果我阻止她,那么她会停止体验自然后果,而把心思集中到抵挡和对抗上来,那么她就学不会自我控制,最终可能做出更多伤害自己的事情来。
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这个做法真的很划算,对比一下这两个场景:
A、家长几秒钟的着急和不安→换来孩子的自制和缓和的氛围;
B、家长一个劲低着头在那尴尬地“对峙”,既伤害自己孩子,又伤害对方。
最可怕的是孩子学不会自我控制,家长今后还得反复替代她做这种吃力不讨好任何人的事……嗯~~想想都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