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并不可怕,在面对挫折的时候,看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处理和应对,需要爸爸妈妈们的正确引导。
1、什么是思维模式?
举个例子:
让小朋友玩拼图,难度比她们平时玩的稍难一些。
有一群小朋友的反应是:哎呀太难了,不会玩,不玩了!
另一群小朋友的反应是:哎呀这么难,得比平时多一倍的时间才能做出来!
一个想的是我会不会,一个想的是我该怎么完成。德韦克教授认为孩子们之所以反应不同,就是因为思维模式不同,第一群小朋友是“固定型思维”,而第二群小朋友是“成长型思维”。
这两种思维的孩子在面对挫折、批评和挑战时的想法明显不同。
具体来说,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遇到挫折很容易放弃,对别人的批评也视而不见,而且为了让自己看上去聪明,他们往往会逃避挑战。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遇到挫折他们会更加发奋,在别人的批评中吸取教训,从别人的成功中吸取经验。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想法或举动,其实就是反映出平庸者与成功者最大的区别。
2、可惜大多数孩子都是固定式思维
生活中更多的孩子是这样的,
他们不会享受学习的过程,而是只盯着我是“会弹”还是“不会弹”;
如果这首曲子始终不会弹,他们会想下一次要挑个简单的曲子;
他才不敢选更难的曲子,因为弹不下来,别人会认为他不够聪明。
不难理解,这两种思维方式成为决胜孩子未来的关键。但拥有固定式思维的孩子是不是就不能成功了呢?
3、固定式思维居然可以变成成长型思维
好在德教授不仅发现成功与平庸的区别,还留给我们翻盘的机会,智力可以像肌肉一样被锻炼,也就是说固定式思维经过训练,是可以变成成长型思维的。(此处应该有掌声)
德韦克教授明确的告诉父母,你得这么做:
培养孩子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
1、不要夸孩子聪明、有天赋
德教授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来看看孩子对表扬的反应:
实验员找来400个孩子,首先给他们一道很简单的题,孩子们都答对了。然后,实验员对一部分孩子说:哇,你很有天赋,你好聪明啊。对另一部分孩子说: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紧接着,又给他们一道超难题,毫无疑问孩子们都没回答上来。被夸聪明的孩子这时开始怀疑自己:哎,我还是不够聪明,我可能没这方面的天赋。被夸努力的孩子的想法是:咦,我没答出来,是不是我刚努力的不够?
第三次,实验员又给了孩子们一道很简单的题,意外的是,被夸聪明的孩子退步了20%;被夸努力的孩子则提高了30%。
这个实验足以说明父母的夸奖方式对孩子们有多重要,孩子们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更大,包括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真的会害了他们。
2、用“暂时没做出来”代替“不会做”
现在美国不少学校记录成绩使用“暂未通过”来代替“不通过”,这就告诉孩子,你只是暂时没达到目标,只要你肯努力就可以通过。
我特别喜欢这种说法,我想,没什么事情是绝对的失败,只有暂时没成功而已。
现在在孩子面前我也开始试着换一种思维方式。比如,小小包一直对轮滑鞋表达着痴痴的爱慕和穿上就摔的恐惧,以前我就认为孩子不会,但现在我会认为他只是没掌握身体重心保持平衡的方法,多练习就好了。
然后我就这样鼓励他,小小包现在也不再逃避困难,甚至还和我说妈妈帮我找个老师教教我吧。
3、失败和挫折,没什么了不起
很多小孩子一输就哭鼻子,就是他们很害怕输,更害怕输的后果。其实,咱只要告诉孩子,失败没啥了不起的,谁没失败过呢。
不但要教会孩子怎么去赢,更要教会孩子如何去面对失败,只有输的起的人,才能真正强大并且在成功的路上走的更远......
爸爸教孩子在过程中学到本领,难怪有了赢赢6岁夺冠的好成绩。
所以,困难和努力是为了改造大脑,当孩子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大脑中的神经元得以形成新的强有力的链接,从而他们会变的越来越聪明。
这,不是鸡汤,而是徳韦克教授的科学证明。
我很庆幸,现在就接触到了德韦克教授的观点,我还有时间从小就能教给孩子们如何思考。当然,我也要成为成长型心智的妈咪,和他们一同进步。
关于如何给娃更好的教育,我还写过几篇文章,妞们可以识别下面二维码,然后在小小包麻麻公号下回复“教育”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