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父爱母爱也会有杀伤力

来源: 更新时间:2023-12-06 00:00:44
The Beginning

“相爱相杀”的母女

“孩子小的时候很听话,你跟她讲什么都很懂道理,但近一年多的时间不知是不是所谓的青春期到了,越来越难沟通,说不上几句话就会吵起来,唉……”这是一段来自一位正志力于改善与女儿关系的妈妈的发言,在感慨之后,妈妈用“相爱相杀”戏谑地做了个总结,并预估这会是自己在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与女儿之间的相处情况。

这位妈妈的发言,听上去像是在分享一例属于她个人家庭的亲子问题。不过若以此例为典型,到现实生活中去找一下,很快会发现父母与子女间感情存在问题的家庭绝不在少数。

有趣的公益广告现象

中国历来的思想文化都推崇宣扬“孝”理,有着“百善孝为先”的古语,且将“孝”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否够格为“好人”的第一条件。不孝之人,不可与交,“孝”亦被敬为选择与人交友的信条。“孝”理的传统文化在近五千年的时光中早已炼成了“洪荒之力”,相信从古至今,凡是为人子女者莫不畏惧被贴上“不孝”的标签。

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坚持子女要孝顺父母,像“妈妈是大力士”、“我爱吃鱼头”等宣传母爱光辉无私的公益广告,它们的创意来源是对生活的真实提炼。但随着广告的出现,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许多原本不爱吃鱼头的妈妈更爱吃鱼头了,不少妈妈更喜欢大包小包提东西了。

遵从“孝”理古今不变,只是从今天的时代角度出发,我们是需要对孝的内容和标准进行重新思考的。我们提了公益广告带来的现象,并不是为讽刺和否定,而是在这种微妙心理暗示后的行为里,嗅出了父母们在爱的表达方式上的匮乏。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在《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一书中提供了一个案例,描述了一位中年单亲妈妈照顾她的两个十多岁儿子时所用的互动模式,通过对母亲反复叮嘱孩子去锁已经被锁好的车门的行为,作者分析解释了:妈妈是将锁车门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奉献,她借此在表达自己是一个无微不至的好妈妈,反复提醒锁车门正是妈妈在潜意识中渴望孩子去发现她所做出的奉献。两个孩子在妈妈这种爱的模式下,积累习得的不是爱,而是愤怒。要知道当生活中那些能够轻松完成,或不是你期望要的结果被别人做完了,还要你感谢着去授受,或是感觉欠了别人般地接受时,就会令我们产生愤怒。案例中的两个孩子,就是因为妈妈太好,只能将不知不觉产生的愤怒转向学校和社会,结果成为了问题少年。

告别带着“杀伤力”的父母之爱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即: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就像金字塔一样由顶尖部分扩散到最底下。通常在我们人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在家庭中,弱者就是孩子,他们/她们在人际强弱关系中处在“猫”的位置。

通过学习,不断让父母之爱成长

与时俱进,孝理也要有所变革。一册《二十四孝》至今仍是宣扬教育的读物,只是其中有太多不实,正如孝道中仍混有太多封建社会的产物。家长们要调整认识——孩子的命是你给的,是你养大的,但孩子并不因此就永远欠你,一生都还不起。生养只是生物的本能,正常生命个体都会被赋予这种繁衍的任务。孩子的到来实际是完整了你的人生,也因为孩子家庭才完整,家才会更具有凝聚力,孩子们其实是每位爸爸妈妈们的福音,要懂得珍惜。近五千年的传统根深蒂固,但请试着去更新“孩子欠父母,孩子对父母的付出都是天经地义”的思想,“养儿为防老”,已经OUT!

尊重孩子,才会有爱

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家长,请不要说爱他/她们。与孩子相处之道中的首要原则,就是学会尊重孩子。要知道无论年龄大小,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而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这份尊重应该从生命形成之初就开始。

爱孩子,请学习一下“尊重四重奏”:

尊重之初:不轻易堕胎、生二胎前听取大孩子的意见和孩子做好交流。

个体尊重:孩子在父母眼中是光着身子来的,家长们容易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而忽略对孩子们作为生命个体的尊重,特别是随年龄增长,逐步激增的隐私权、个人空间权、物品权等。

尊重自身:父母是责任、是辛苦、也是快乐与幸福。尊重孩子,爱孩子,就不要有设限条件;珍惜孩子对你的付出,改掉爱比较自家孩子与别人孩子的行为,分清什么时候放手什么时候援手。

节奏尊重:孩子有孩子的发展和反应速度,有自己天生的一些性格特质,家长要多了解一些身心发展的知识,莫要鱼儿学爬树。

THE END

TAG:孩子  妈妈  父母  都是  个体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