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有时会嘴快,会无心的“说错话”,这个时候往往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有时还会让孩子感到困惑、愤怒或内疚。
错误语录1:不要哭!别像小孩一样!
哭泣是幼儿表达伤心、难过和害怕的主要方式,这是因为当他们还不能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情感时,哭是最真实和直接的方法。
一般而言,有的家长比较严格,看到孩子哭,尤其是男孩子,往往总会说不允许。但简单的一句否定,往往起不到任何效果。
著名的早期教育专家黛比?格拉泽博士指出,说“不要”或“不必”这样的话并不能让孩子感到好受些,这只会让孩子意识到,他们这样难过和害怕是不对的,这将不利于孩子长远的身心健康。
正确做法:承认而不否定
想让孩子不再哭泣,首先得让他摆脱伤心、难过和害怕的感受,但这个过程必须是自然发生的。
作为家长,一定要先帮助孩子承认他的感情而不是否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确切感受,当他试着用一些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情感时,最终他会停止哭泣,并专注在表达上。
时间久了,他就会摆脱“爱哭鬼”的形象。
错误语录2:不要吵!你现在很烦人
照顾幼儿是一项繁琐而艰辛的工作,家长们偶尔也会想要开一会儿小差,能挤出片刻时间留给自己休息、放松。
但是,如果宝宝在此刻很不知趣地来骚扰,而家长一张口就说:“别来烦我,我很忙!”这样做不仅会伤了孩子的心,而且时间久了,他就会觉得和父母交流原来是没有必要的。
一旦这样的沟通模式从小在孩子的心里建立起来,那么就不要待他长大后就抱怨孩子怎么都不爱和家长交流。
正确做法:让孩子学会等待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家长需要休息或是要忙一些事情而不能陪伴宝宝时,就要明确地告诉宝宝自己要离开片刻,让他学会等待。
比如爸爸可以说:“宝贝,爸爸现在要帮妈妈洗一下碗,你先去画画等爸爸,爸爸洗好了就来找你,好吗?”
当然,婴幼儿因为年龄的关系,不可能自己独自玩超过1个小时以上,所以一定要控制好时长。
但请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渐渐就会明白什么是等待,他也会表现得越来越好。
错误语录3:你就不能像隔壁的哥哥那样乖吗?
家长常常会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爱竞争,总认为给孩子营造一个比赛的氛围或是树立一个赶超的榜样,就可以促进他改掉坏习惯。
特别是在中国的家庭中,诸如“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好,总会从不少家长的嘴巴里冒出来。
但其实,这样做往往会事与愿违,因为你的孩子不是别人,就是他自己,比较不会帮助他改变现状。
正确做法:请别在孩子面前议论他
比较的意义不在于谁好谁坏,而是在于对自己孩子的行为、进程有个参照物。但千万别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
每一朵花的花期都是不同的,犹如每一个孩子一般。他们的气质和个性截然不同,他们都有自身前进的步调。
当家长强迫孩子去赶超他达不到的目标时,这只会使他幼小的心灵变得迷惑,并失去自信心,甚至是怨恨父母,而鼓励和肯定他现在的表现和行为,才是推动他前进的动力。
错误语录4:如果你再这样,就要挨打了!
脾气比较暴躁的父母,总会在教育孩子时用武力来体现自己的权威。
比如,当气急败坏的家长发出最后警告,说:“如果你再跳沙发,我就要打了!”
当孩子听不进这样的警告时,下一步就是父亲实施行动,否则就会让之前的警告失去力量。
但最终,一切的威胁或体罚对孩子改变行为而言,往往是无效的。
正确做法:杜绝语言和行动暴力
根据社会学家默里?施特劳斯博士对家庭研究的实验表明,无论父母使用什么样的纪律手段,2岁左右的孩子在当天重复不良行为的可能性是80%,而运用具有战术性的教育方式会比单纯依赖威胁、体罚等手段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更有效。
所以,可以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从错误的事件中走出来,等他冷静后告诉他道理。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对错,自己会分辨。此外,请家长一定要记住:孩子越小,吸取经验教训所需的时间就会越长。这是一条不变的自然规律。
错误语录5:等你妈妈回来再说
这条同样可以换成:等你爸爸回来再说。
当孩子犯错,爸爸说要等妈妈回来一起处理时,这样的话听起来不但对孩子没有约束感,而且更像是爸爸在推卸自己的责任。
此外,延迟纪律与孩子行为结果并没直接关联,当妈妈回家时,孩子很可能已经忘了自己犯错的事情,或是由于长时间等待惩罚,内心的痛苦也会比最初犯错时更糟糕。
不仅如此,把责任推给妈妈也会损害爸爸的威信,同时,也把妈妈放在了不恰当的“红脸”角色上。
正确做法:惩罚要立即和恒长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一定要立即性地教育他,而不是“等你妈妈/爸爸回来”,甚至是后来翻旧账,这些只会让孩子学会敷衍。
惩罚的教育还必须有一定的力度,并且是在每次这种行为出现的时候都给予实施,不能有时惩罚有时容忍,这样会混淆孩子的行为准则,分辨不清到底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合乎希望的,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错误语录6:快点!你怎么这么慢呀
父母们早已经习惯了这个飞速旋转的世界,然而初来乍到的宝宝们似乎还未适应。
急脾气的家长们,你们是否在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忍不住喊道:“快走!快走!”
你们是否在孩子慢慢悠悠穿鞋子时,就急着对宝宝说:“快点!上幼儿园要迟到了!”
如果家长的语速很快,语气很差,催促的次数很多,时间久了就会让孩子内心感到内疚。
内疚不但不会帮助孩子的行动快一些,反而会让他们感觉很不好。
正确做法:长大需要时间
著名的家庭治疗师保罗?科尔曼曾说过:“我和自己做了一个协议,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即便有人撒了一地麦片,或者要我找什么东西,我都不会大声喊叫或瞪眼睛。因为一旦大声呵斥,免不了看到孩子生气或是难过的样子。”
所以,不要催促,而是以一种冷静的态度,让孩子从容地长大,比如家长可以说:“宝贝,妈妈给你五分钟穿鞋子,慢慢来。”
或者是“宝贝,再给你看五分钟的电视,然后自己去关掉,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