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这则新闻刷新了三观:一名仅 20 岁的女子,跑进一汽修店,仅用 2 分钟的时间就生下了一个孩子,然后淡定离开头也不回。整个过程,听起来犹如母鸡下蛋,下完蛋即刻跑来跑去。更犹如拉屎一样一泻千里痛快淋漓。
2分钟生娃?让我们这些痛了2天2夜才生下来的情何以堪?难道我们生的是假孩子?
当然,这次要讲的并不是生娃的过程,或者是生娃的常识以及生娃的道理。我要讲的是,你生了一个娃,你是如何可以做到淡定离开的?
犹记得我生完娃看到宝宝的第一眼,是被他丑哭了,转而代之的,是无止境的感动,他在我身体住了10个多月,如今,我们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合二为一,我要守护他,照顾他,所有的爱都给他……
可是,对于“2分钟妈妈”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理解呢?其实,她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一种病症——“情感缺失症”,只有情感缺失的人,才会做出这种异于常人的行为。
什么叫“情感缺失症”“情感缺失症”,不属于“情感障碍”,有些近似于情感淡漠,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
-
内心体验贫乏,面部表情冷淡呆板;
-
视亲朋好友如同路人,对切身利益漠不关心,对悲欢离合无动于衷;
-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部器质性精神疾病早期。
排除临床型器质性变病,“情感缺失症”还可以表现为: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没有责任心,缺乏规则意识,不懂得感恩,极端的自私自利,对生命没有敬畏感等。
为什么会产生“情感缺失症”
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点:
缺乏独立,缺乏爱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父母并不懂得怎样爱自己的儿女,不是控制纠缠,就是放任自由。
母亲爱孩子是凭借本能。
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就要让他们脱离父母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要让他们敢于面对问题和痛苦,迎难而上,用自己的双脚独自站立。
总的来说,心智成熟的全部目的就是个性化,就是脱离父母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应该让自己独立起来,用自己的双脚独自站立,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然而,懂得真爱的人不多,许多人一遇到问题和痛苦,就选择逃避。
逃避问题和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习惯于逃避痛苦,习惯于自我封闭
人生苦难重重而且错综复杂,既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人生。但很多时候,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回避问题。不是寻找一切可能存在的借口,就是进行自我封闭,躲在自己营造的壳里,当问题不存在。
既不敢与问题正面搏击,又不想承担解决问题的痛苦,长期以往自然会形成心理疾患。当你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你就会成为最大的问题。
因为解决问题,有时需要不得不面对不堪的人性,需要你否定过去的勇气,更需要你的深刻思考。
拒绝简单的思考,拒绝真正的成长
思考是困难的,思考是复杂的,思考是一个过程。想要解决生命中的问题,就必须拒绝简单地思考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说:一切心理疾病都源于混乱的思考,而一切混乱和草率的思考都源于人们逃避问题和痛苦的趋向。
人的潜意识都是追求快乐排斥痛苦。拒绝改变与成长,不愿面对重塑自我的痛苦,不愿意去改变那些自己视为真理的假设与幻想。长期以往就会陷入疾病的囹圄。
在一个人习惯深思熟虑之前,周密的思考往往是一种费力而痛苦的过程。只有不畏艰难、勇敢向前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如何预防“情感缺失症”
以重视家庭的建设为主,社区文化建设为辅,配合学校教育。很多有“情感缺失症”表现的孩子所在家庭基本上都存在问题。
我们经常能体验到家庭的两面性:表面上幸福、正常,背后却充满了疯狂和暴虐。
孩子的问题一定是父母的问题。“焦虑的妈妈+缺失的父亲=情绪障碍的孩子。”这是问题孩子的共性。孩子在妈妈的纠缠下长大,之后,孩子又会把纠缠中压抑的愤怒转移给其他的人。
妈妈给予孩子的是安全感,父亲给予孩子的恰恰是价值观。
在今天的家庭里,父亲的地位日渐单薄。如果缺少父性的指引和权威,我们就会失去控制,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希望父亲能在孩子的成长中,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生育孩子之前,应该对准父母进行教育培训。让他们懂得怎样去真正爱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简单粗暴行事。
只有爱才能救赎患有“情感缺失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