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说孩子是重要,但是我工作并不妨碍我爱他们。
B说爱他们就应该陪着他们,孩子前三年最需要妈妈的陪伴了。
大家应该已经看明白了吧,就这样,一言不合就吵起来了。A是一个小公司主管,家境不算很殷实,家里有公婆帮忙带孩子,再生一个孩子经济压力比较大,她得继续上班才行。B是全职妈妈在家带孩子,家境很好,不用为养家糊口操心,认为爱孩子就应该牺牲自己的事业来陪伴孩子长大。
每一个人表达母爱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些妈妈认为给孩子做可口的饭菜,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参与她的每一个成长瞬间,这样是爱。可并不代表不做全职妈妈的就不是好妈妈,就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就不爱孩子。
孩子的成长路上,利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和他们沟通,交流,旅行等,做一个更真实的自己,用言传身教的力量表达自己的爱,同样是没有问题的。
B认为头三年给孩子最好的陪伴是最重要的,这个没有错。但是有问题的是她想把自己的育儿观强加给别人,随意评价别人的生活对错是非。
虽然,当妈后会有一种心情,总不由自主的觉得自己的方法最好,还总有冲动要让周围妈妈都按照自己的方法来。
但是,大家的境况不一样,性格不一样,认知不一样。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适合你的未必适合别人。而在育儿观上,这一点则是更为凸显。贸然去评价他人的育儿观,真的是很不礼貌的言行。
不随意干涉他人的育儿观,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修养。
像这种吵的激烈的其实还是少数,生活中我们更多经历的都是一些有口难辩的指指点点:“这么大还用纸尿裤,我家八个月就不用了,你们也赶紧断了吧”“母乳喂养对孩子最好,怎么能奶粉呢”又或者是“六个月以上母乳就没有用了,赶紧换成奶粉”“孩子大中午的怎么不睡觉,对身体不好啊”等等等等。。。。。。
再倘若是新手妈妈碰到这种情况,本来刚开始养孩子就免不了焦虑,再加上他人这么一番评头论足,苦口婆心的教导你应该怎么做,心中难免不怀疑,难免不仓惶。
朋友小米曾经就被这样的事情逼得差点抑郁。她休完产假后去上班,每天背奶回家,可是很多时候工作紧张,一开会就一两个小时,错过了吸奶的时间。我们都知道,奶憋一憋就会变少的,她也是,慢慢的由每天带回去四五百毫升,变成了一两百毫升,婆婆很生气,说孩子吃不饱。孩子爸爸看她太辛苦,商量着添奶粉,可是婆婆不同意,说母乳最好,对孩子身体好。再加上所有的主流言论都在热捧母乳的好处,她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她咬牙坚持,每天见缝插针的去吸奶,又要忙工作,整个人疲惫不堪,心理压力巨大。可是奶依旧不多,孩子吃不饱老哭闹,她急的快疯了。
母乳是好,可是为了喂母乳,自己和孩子被折磨成这样。最后她没办法,痛苦的放弃了母乳喂养,可是心里一直有阴影,觉得对不起孩子。
母乳喂养本应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但是每个人情况不一样,量力而行就好,没有必要对此进行道德绑架。每一位妈妈,不管是母乳,还是奶粉,对孩子的爱都是没有保留的。
很多时候,有些事情我们知道怎样做是对的。但是却会有种种原因让我们无法把它做的更好。而作为旁观者,有时候并不知道当局者经历了些什么,背负着怎样的压力。又或者,知晓却并不体谅,一味用自己的角度简单粗暴的去干涉他人的生活。
哪怕这些好心人给的育儿观念是正确的,是好心提醒,但是,没有一种育儿方法是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因为每一个家庭都有着不一样的情况,而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成长节奏。
不轻易被他人的育儿观所左右,这是一种修行。
比起上述育儿观有差异被指责批评还有更郁闷的情况,那就是有时候对方明明是错的,却一副理直气壮的口气批评自己养孩子不对。因为她们孩子都好几岁了,都是这样养大的,没问题,有经验。这种时候真的是让人无语哽咽呀。
比如认为孩子辅食要加盐,不然没力气没味道,碰到一些科学育儿的妈妈清淡饮食,会觉得矫情。平日里妈妈苦心经营给孩子培养的良好饮食习惯,过年期间,碰到亲朋好友,一通乱喂,甚至有熊亲戚会逼着孩子让喝酒,认为酒量要从小练起,说真的,这种时候,当妈的真的很郁闷。
和前边我们说到的别人好心提醒的育儿观念有碰撞不一样。育儿路上,最可怕的不是小区大妈,而是这些过来人,更可怕的是这些过来人还是亲朋好友,低头不见抬头见,还总是顶着一些名义:我跟你熟,为了你好才告诉你这些。听我的,以后你就知道了。
每次碰到这种情况,是不是心情很复杂,是不是有口难辨。
但是,碰到这种,该阻止一定要阻止,该撤离就撤离,该得罪就得罪吧。毕竟,孩子是自己的。如果碍于面子免得亲戚之间尴尬,任由对方用错误的方法干涉我们的育儿,那其实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
因为,没有谁是谁的过来人。
你经历过的那些日子,未必是我要走的路。
你的角度经验,未必是正确的,更不一定适合我的孩子。
与其被你左右,不如相信自己。
我们努力学习如何育儿,在很大一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养孩子更有底气。但是更大的力量还在于我们的内心,有着辨别对错的能力,还更有平和淡定的心态。即便是专家,懂得育儿知识再全面,也没有立场随意评价他人的育儿理念。而身为父母的我们,也不要轻易动摇自己的观念。
因为,最懂孩子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