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星星是从哪里来的?
-爸爸,星星是从哪里来的?
-因为月亮一个人发光很孤独,所以分享了光芒,就有了满天星星。
-如果我下雨天撑伞,会不会变成小蘑菇啊?
-当然会啊,这样爸爸就会站在小蘑菇身边,变成一棵大树。
-爸爸,为什么书里面的王子都没有胡子?
……
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时都是科学家,因为他们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 ”孩子一出生,就在观察和学习,直到开口说话,会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多疑问。
作为成年人,我们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带领他们去认识、探索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如何去守护他们的好奇心,保有他们的创造力?
孩子们的那些“为什么”
1. 这是什么?
孩子从2岁开始,热衷于记各种事物的名称,无论碰到什么,都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孩子“第一期的问题阶段”开始了。他们的问题都非常简单,基本上都是一些常识。有些家长发现,很简单的问题,孩子喜欢不停地重复,明知故问,反复地问。其实,孩子是在用提问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记忆。
2. 十万个“为什么”
2-5岁的孩子逻辑思维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时,他们的提问已经由“是什么”变成了“为什么”。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摆脱对单纯生存需要,注意到外界环境,这是孩子迈向世界的第一步,需要非常重视。 孩子不厌其烦的“为什么”,常常会让大人感觉不耐烦。
研究显示,如果大人对孩子的提问敷衍了事,孩子们锲而不舍地重复提问可能性,比获得认真回答后重复提问的可能性高一倍。
哪些问题大人们必须认真回答?
为什么要等红绿灯?
妈妈为什么哭了?
为什么松鼠的尾巴特别大?
为什么树叶会变颜色?
为什么我不高呢?
像生活常识、情感类、科学知识、个人问题这类问题,会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是必须需要大人认真思考并回答的。
如何回应并回答孩子的提问?
1. 他们的问题,我们责无旁贷
孩子的问题,我们都要回答吗?答案是肯定的。孩子的提问得到反馈,不管回答的方法、质量如何,对孩子都是一种激励。这样,在他下一次提出问题时,会减少顾忌,更加积极和主动。如果不回答,则要视情况而定,但粗暴地打断和批评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取的。
2. 考虑孩子提问的背景
作为大人,当孩子提问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吃饭的时候,大人总会要求孩子赶快吃,看到旁边的人很快吃完,孩子会问:“人为什么只有一个嘴巴呢?”倘若不加思索地告诉他:“如果有两张嘴,那不就成妖怪了。”孩子会觉得非常沮丧。
如果能注意到孩子的心理,说:“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吃得太慢了?”“对呀,如果多长几个嘴,就可以很快地把饭吃完了。”原来,这才是孩子提问的真正原因。听到自己的孩子这么说,母亲或许会很诧异吧!了解了这一点,孩子的问题是不是更好回答一些,也更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
3. 允许犯错
我们和孩子看到的是同样的世界,但是他们对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与我们是不同的。一些在大人们看起来显而易见的事情,孩子们往往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孩子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不成熟甚至错误的看法。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要武断地否定孩子的结论,要允许孩子犯错。
因为科学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孩子科学探索和思维方法,而不是简单地让孩子积累科学知识。 一些很幼稚的错误,随着孩子长大,不知不觉就会自动修复了,不用专门教。
4. 授之以渔
当孩子遇到较难或复杂的问题时,我们不建议把书上的东西直接教给孩子,而尝试去引导,让他们主动去思考,想要去了解,去探索。
5. 态度是关键
认真、真诚、饶有兴致、充满热情的态度,并赞许孩子的想法,能够让孩子的创造性得以发展,更能提高他(她)的智慧和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