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陪娃上早教课,看到一个3岁多的小女孩惊恐地拽着妈妈的衣服,哭着求着不愿意独立进教室上课。虽然在这个年龄这种情况很常见,但哭得如此撕心裂肺又惊心动魄的宝宝,还真是头一次见到。
于是这位妈妈只得抱着孩子在课堂外面安抚她的情绪,试图让孩子安静下来。待女儿情绪稍微缓和一些,这位妈妈一脸懊悔地跟我说:“唉,都怪我,孩子太缺安全感了,与我以前的做法有很大关系!”
她说:女儿大概三四个月的时候放下就哭,抱起来就好。老公嫌她惯着孩子,这样下去大人受不了。后来她就听信了一种说法“孩子多抱才会坏”,就开始刻意训练孩子。
每当女儿哭了就任她哭,当妈的硬挺着看着表,等10分钟之后再抱,有的时候,不到十分钟孩子就哭累了睡过去了,就感觉这个方法有效。
就这样慢慢的,孩子不用抱不用哄自己能入睡了,但是新的问题也来了——孩子越来越没自信、没安全感。
以前大人陪着上课的时候,她家孩子就得死死拉着妈妈不放手,老师让她上前去体验个活动,她也死活不上去。现在该独立上课了,别的小孩可以很快过渡,而她家小孩每节课必哭,至今都2个月了,没能进去独立上过一次课。
现在想想,真是无比后悔当初的做法!
完全理解那位妈妈的心情。但凡当妈的在育儿道路上踩过雷,每每回想起来都恨不得给自己两个巴掌。更何况,这不过是当初只要多一个抱抱就能解决的事儿……
可当初,我们为何会那么执迷不悟,迷信这些不抱不哄的魔鬼训练法呢?
原因大概是:我们太着急了。
马伊琍曾经在微博上悔不当初地写道:
她在大女儿爱马一岁多的时候进行哭声免疫训练,虽然两天就成功让她学会睡整觉,可一岁半时又开始反复,夜里总会醒来哭着拍手求抱抱,而她就固执地不去抱,麻痹自己去漠视她的无助,任凭孩子哭着再次睡着,大人孩子都饱受煎熬。
只因为,当时一本英国著名皇家育儿师的书十分流行,书里严格规定了出生后孩子各阶段的吃奶睡觉作息时间,并要求哪怕早上六点孩子在熟睡中也要果断拉开窗帘把孩子弄醒,晚上入睡前要求妈妈面无表情不许说话,不许跟孩子有任何眼神接触,以防孩子兴奋。作者言之凿凿地说,只要严格按照她的方法训练,基本都可在满月时就睡整夜觉!
马伊琍反思到:“这是多么可笑的目标啊!只要是个人,总有一天都会睡整觉,自己亲生的宝贝,在他最弱小最需要你的时候拥抱他安抚他即使夜不成寐,相比他漫长的一生不值得吗?”
于是老二出生后,她未经任何训练,哭就抱,饿就喂,半夜醒来就伸手拍拍她,大人孩子睡得无比踏实,老二满一岁就已自然睡整觉也不吃夜奶。“想来六年前的那些夜晚,我到底在急什么呀!”
是啊,急吼吼地训练孩子不哭,训练孩子满月睡整觉,拿着“三翻六坐八会爬”的时间表对照孩子的表现……都是因我们太着急了,孩子稍微做不到,就认为这是“缺陷”,是“毛病”,是“习惯没养好”。
可是想想看,一个小婴儿爱哭爱闹求抱抱不是正常的么?几个月大的小宝宝睡不了整觉又算什么“毛病”呢?
我们对孩子的焦虑与着急,掺杂了多少妄图省事、期盼速成的浮躁啊!
记得有位育儿专家说:
经常哭的孩子和不大哭的孩子都是天生的;
抱的习惯也并非是随便养成的。感受性强的孩子,对其他孩子感受不到的刺激也会感到不快;
还有表现欲强的孩子,会把自己的不快,用大声哭泣表现出来。
不爱哭的孩子,怎么抱也不会养成毛病;天生爱哭的孩子、不抱就哭个不停的孩子,也绝不是育儿上的失败。
很多妈妈怕孩子养成让抱的习惯,从婴儿很小开始就尽量不去抱他,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婴儿的运动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抱起的婴儿因想看东西,就要使用颈肌支起脑袋和脖子,同时用到背、胸和腹部的肌肉来挺直上身。如果真按照那些魔鬼训练去训练婴儿不求抱,那无形中就会少了很多对婴儿运动能力的锻炼。
更何况0-1岁之间是人建立安全感的基石时段,孩子在这个阶段是非常无助的——不会说话、不会表达,除了哭之外没法用任何方法引起注意。
在这个阶段,父母要对孩子的哭闹给予立刻的回应,他才会慢慢建立起安全感和对世界的信任感。不抱不哄任由他哭到嗓子哑,只会让他留下心理创伤,成年之后用多少依恋关系或许都弥补不了。
所以,请放松自己也放过孩子,在心里对自己说:“孩子你慢慢来!”
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抱一抱,告诉他,爸妈爱你,永远做你的坚强后盾。
“自闭症离孩子只有一个抱的距离。”这句话虽然有点危言耸听,但细细想来——
人生那么长,多许孩子几个抱抱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