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你的事儿,真的仅仅是你自己的事儿吗?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7-07 15:01:38
The Beginning

曾经有朋友请我给一位老人分析身体的病情,我见到这位老人的时候,发现她的身体问题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是老人的神情黯淡,有种神经质的敏感,一诊脉查舌,觉得她身体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因为不良情绪引起的,当时就开导了一下,让她去公园唱歌跳舞等,同时写下了调理的方法。

出来后,随意与朋友聊了几句这位老人,结果朋友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他说,你说她的情绪不好太对了,她的情绪没法好。

我忙问为什么?朋友说,她的儿子刚刚进去,是个贪官。

这下我恍然大悟,为什么老人的情绪如此不好。在之前,我估计她儿子做官的时候,那一定是她做母亲的最自豪的事情了,可是,一旦儿子入狱成为贪官,无人不知,这令老人简直无法面对左邻右舍,无法抬头做人,所以情绪怎么会好呢?

我想,这就是典型的“德有伤,贻亲羞”吧。

这令我们警醒,千万不要让自己也进入到这种境地。

“道”和“德”是一回事吗? 那么,什么是“德”呢?

我们通常搞混几个字,比如,我们常说:“道德”,似乎这两个字是一个词、一个含义,其实,“道”和“德”还是有所区别的。

“道”是指什么的呢?

古人说:“一达谓之道”,什么意思呢?就是直通的路,没有分岔的就是道。有分岔的,四通的叫衢,九通的叫馗。后来,“道”的内涵有了提升,被用来描述“道理”,指内在的原理。

在“道德”中,“道”指的是我们这个世界运行的内在规律,这是“道”,如果用制造汽车来讲,这个道是给工程师看的制造图,各种原理、线路。

而“德”,则是依据“道”而制订出的品质和修养,比如善良、诚信等,所以古人说这是“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它是一种“道”在人的品质上的体现,所以说“道”是内,“德”是外在表现。合起来,人们说这是“道德”。

那么,再解释一个词,什么是“德行”呢?

古人说:“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意思是,德是人心的品质,而有了这些品质,做出的行为,则是“行”,所以“德”是在人的内心的,"行"是外在的表现。

道德的标准是变化的吗?

道德的内容,是否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各个地域的不同,有所变化呢?应该说是有些许变化的,比如过去男子有妻有妾,那是正常的,现在则是不道德的。但是,大多数的道德内容,千古年来是一直保持不变的,这是人类的共同价值。比如《周礼·地官》里面描述人们应该有的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其中的“知”,也应该是“智”,因为在那个时代这两个字往往通用,在帛书甲乙本的《道德经》里,经常用“知”字代替“智”字。

大家可以看到,当时对人的品质的要求,和今天没有大的出入,这是人类通用的品德标准。

甚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道德是人类的特质,是人类的本能,人类有了道德,才能建立自己的文明。

国外有心理学家研究,道德中有的部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自己形成的。比如,与孩子玩完全创新的游戏,一定年龄以下的孩子,就不懂违反规则的不好,而到了一定年龄的儿童,当实验者违反规则时,则会反抗。他们心中本能地建立了规则,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人类会本能地建立某些道德规范。当然,后天习得的道德也很多,两者是交互作用的。

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其实相对稳定的。

在一个家庭里,父母是培养我们成长的人,父母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呢?一定是我们健康成长,有好的德行,身心健康,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这是天下每个父母都希望的。可是,如果我们的德行出了问题,比如,自私,言语粗鲁,甚至危害社会了,被社会所不容,那么,除了父母本身是品性很差的人,正常的父母,看到孩子不好的做为,都会觉得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会为此感到羞愧的。

除了上面这个原因,“父母亲自看在眼里,觉得自己没有教育好,很羞愧”之外,社会也会给父母羞辱的。因为“道”的原则之一就是: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您所发出的一切,这个世界会回馈给您,会以各种形式、各种倍数、在各个时间段回馈给您”。

比如我们不断发出善的信息给社会,给大家,则大家也会不断回馈给您,这样您就越来越幸福。

可是,如果我们的道德出了问题,做了坏事,这个世界也会同样回馈给您的,此时,不但会回馈给您,也会回馈到您家人的身上,因为你们是一个家庭。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过去很多大家族,非常重视自己家族的声誉,如果出了不齿之事,会令家族蒙羞,此事家族的惩戒是比较厉害的。比如我曾经在讲朱丹溪的故事的时候,讲过义乌浦江那里有个郑氏家族,他们家族如果有子女做了贪官,那是永远不许入祠堂的,这样的惩戒,在当时是非常重的。

这就是“德有伤,贻亲羞”的含义,它要求我们做事时,要考虑周到,要正直,要善良,不要违反道德底线,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教育,让父母安心,让父母知道自己是一个符合社会公义的有用之人。

你的德行曾让父母或者团队、国家蒙羞吗?

那么,为什么古代要反复教育这样的内容呢?这里面还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呢?我总是说,家庭是孩子未来走向社会的演练场,你与父母的关系,将来就是你与社会其他人的关系。

比如,我们在一个集体里面,大家是一个团队的,则我们每个人,都要维护团队的声誉,千万不能自己肆意妄为,结果却让大家蒙羞。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一家奶厂,生产的牛奶名声不错,销量也可以,本来这是一家非常好的企业,可是,下面一个部门的人,为了降低成本,自己多捞点钱,于是就默认送奶的人往奶里面添非法的化学成分,这样送奶的人成本大大降低。结果,这样的事情一旦曝光,消费者会质疑整个企业,最终这个企业都会因此都到很大影响,甚至倒闭。大家想想,这个企业的其他人,可能都是兢兢业业工作了一辈子的,可是却要蒙羞,并因此失去工作。

这样的例子,就是告诉了我们,你是生活、工作在一个团体中的,你的行为,如果违反了道德底线,最后会影响你的团队的所有人的。

这是广义上的“德有伤,贻亲羞”。

再给大家举了更大范围的例子。我们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出国的人很多,但是,我们在国外的表现,会影响世界上的人民对我们国家的看法的。

比如,有一次我乘邮轮去韩国,是艘意大利的邮轮,从中国的一个港口出发,上船后,有些事情是让我感觉很羞愧的。比如吃饭,船上每餐都是自助餐,这个餐费是包含在船票里面的,这样,很多人吃饭的时候,都想着要尽量把船票钱吃回来,于是,每餐都是蜂拥而至,很多人不排队,大家拼命向前抢,如同饥荒时代抢东西的劲头,我站在后面发现排在前面的人不走,就让朋友看看,他看后说我们等他们吃回来再去吃吧,我说为什么,他说:“挤到前面的人已经不往自己的托盘里装了,直接往嘴里装呢”。

还有很多人,力图把厨师刚刚烤出来的肉,全部装在自己的盘子里,摞得高高地往回拿,其实他那里吃得了?最后也是剩了一桌子,意大利服务员看得直摇头。

这种情况,在其他出国人员中也有很多,比如随地吐痰,餐厅吃饭大声喧哗等等。有朋友说,去某国酒店住宿,结果发现房间单独用中文标注“房间内物品请勿带走”,这是给谁看的呢?

这样的情况,也是“德有伤,贻亲羞”,相对于外国人,我们中国人是一个大家庭,自己的德行有欠缺,会令我们国家的形象蒙羞的。

所以,“德有伤,贻亲羞”(语出《弟子规》)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从小就要有这样一种意识,就是我们和家庭,和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一个整体,我们需要有这种整体的视点,为此,我们应该提升自己的境界,不要因为自己德行的问题,伤害到我们赖以生存的整体。

那么,我们如果“德无伤”,德行做得好,就是为了让父母不蒙羞,让父母荣耀吗?其实,如果您做得好,确实是可以以自己的德行令父母感到自豪、感到开心的,这是古代所强调的“孝”的一部分内容。比如,范仲淹的儿子曾经用船载货物回苏州老家,路上遇到父亲的老同学,生活困顿,由于路途遥远,来不及通报父亲,于是自作主张把货物和船卖了,周济父亲的同学。回来后,告诉了父亲范仲淹,范仲淹立刻称赞了儿子,说这样做是对的。此时,范仲淹很为孩子的德行而开心。

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自己德行高尚,救人无数,在老母亲八十大寿的时候,附近乡亲,自发前来拜寿的人,多达上千人之多,虽然都是穷苦乡亲,但是这份荣耀,确是千金难买的。我想,朱丹溪的母亲一定很为自己的儿子骄傲。这,在古代就被称作“孝”。这种孝,就是“德”的内容。

而从“道”的角度来看,你恪守底线,彰显德行,则周围的人会受益,大家回馈给你温暖,则你的生活会更加幸福,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则这是世界也会更加美好,因为,这是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发出的一切信息,会影响整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也会把这些信息回馈给你。

所以,小词句,有大文章。谈起容易,做起来更重要,各位家长,从自己做起,然后,再解释给孩子听吧。加油!

THE END

TAG:这是  的人  自己的  德行  是一个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