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带着明明出来散步,小区里同龄的孩子特别多,但是别的小朋友一走近明明,想和他玩的时候,他就不由分说推开别人,或者打人一巴掌,甚至狠狠掐人家一把。时间久了,就没人愿意和明明一起玩,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妈妈也批评了很多次,可是没有作用。
可能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对人情世故一无所知,纯洁得像天使一样的孩子怎么会有攻击行为呢?
孩子天生就会模仿,但是并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如果孩子经常受到父母不当的体罚,或者从电视节目中看到暴力场面,都会在孩子心中埋下暴力的种子。
孩子的自我意识萌发时,就会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凡是不合意的,不喜欢的可能就会用“打”的动作来表达拒绝,2-4岁的孩子最为常见。
引起关注,有些孩子打人是在跟其他小朋友抢玩具或者跟别人有冲突的时候进行,还有一类孩子会无缘无故的打人。这类孩子可能是因为平时在家里受到的关注较少,通过打人的行为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触觉防御过强。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震动等产生的感觉。人体对触觉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防御性的反应,就是单纯的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自然反应;另一种就是识别性反应,是大脑进行的精密触觉辨识的反应。而触觉防御过强即人体本身对靠近自己的任何刺激而出现单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自然反应,即打人。家长可以回想一下,当不熟悉的人靠近孩子,或将头伸向孩子方向近距离接触时,孩子会自然的做出打人的动作。
家长应该怎么帮助孩子改正打人的习惯?
不予理睬
对于想通过打人来获得关注的孩子,越是搭理他,他越会变本加厉。这时候家长可以不搭理他,让他明白这种方法是无效的。而当孩子用积极的,正确的行为来吸引家长的注意时,就要及时给予回应,让孩子明白只有这些方式才是有效的。也不要跟孩子强调“打”这个字,可以说成“摸、拍、碰”,从语言上改变,不引起孩子对打人的关注。
态度坚决
在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应该第一时间予以制止,让孩子明白任何形式的攻击行为都是不被接受的。有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够冷静严肃,让孩子觉得是在逗自己玩,更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嘻嘻哈哈地和别的家长谈论孩子的打人行为,这会让孩子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也很难去改正。
向孩子示范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
例如在开心的时候一边说“太好了”一边鼓掌。同时找一些表情识别卡和孩子一起学习,教会孩子不同的表情代表怎样的情绪。此外,也可以找一些关于“生气”和小朋友打架的绘本或者视频,和孩子一起看,告诉他这样的方式大家都不喜欢,并向孩子示范如何正确并友好地邀请同伴和自己一起玩。
给予孩子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当孩子焦虑惶恐时,及时拥抱孩子,给他安全感。在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则无需给予特别的反馈,尤其是避免讲道理之后再拥抱的方法,只需轻描淡写说一句“打人是不对的”。这样坚持下来,平日里父母已经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了,孩子则不需要通过问题行为来获得。
参加感统训练
触觉敏感的孩子,家长在家也可以进行一些训练,但是在训练量和针对性上不能保证,错误的感觉刺激不但不会提升身体能力,反而会造成组织伤害或脑功能的反向作用,可以让孩子参加专业感统训练机构,针对孩子的情况,进行规范的感统训练,在保证训练量和训练针对性的情况下,快速帮助孩子改善。
我们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路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令人头疼的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冷静耐心地帮助孩子改正这些问题,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众艾感统跟随孩子成长脚步,结合孩子成长阶段中的不同情况,为家长分忧,让更多的孩子更健康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