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以恐惧修省。——《易传·象传下·震》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因心存恐惧,而自觉地修德省过。
这里的恐惧也就是我们的敬畏之心,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别人争相送鱼给他,但他坚决不受。他认为,收了别人的鱼,早晚会要为别人办事,会给自己带来祸患,自己就不会有薪俸买鱼吃了。
一个人心中有敬畏,就不会做太出格的事。心中多了这份敬畏,我们就能更好的约束自己,善待别人。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为了成功突破底线,不择手段。到头来,身败名裂一场空。
时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心存畏惧,行才会有所止,才能反省改过。
朱熹曾经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反躬自省,才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只有反躬自省,才能健全人格,完善自我;只有反躬自省,才能及时勉励,见贤思齐。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学好几年,学坏几天,守住心中的原则,才能行有所止,反省改过。
自省,就是要反省自己的不足,反躬自问:“我还存在哪些缺点?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经常反思自己的缺点,才能发现不足,及时改正;经常反思自己如何能做得更好,才可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激起前进、修养的动力。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经常害“怕”的帝王,他曾说,“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每思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百姓,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
君子以正位凝命。——《鼎卦·大象传》
正位,就是摆正自已的位置,坐得稳,坐得正。凝命,“凝”就是凝聚精神,发掘智慧。“命”,就是人的命运。
所以,正位凝命意思是说,君子应当摆正自已的位置,端正而稳重,凝聚精神,发掘智慧,以此来完成自已的人生使命,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
怎么对自己的命运当家作主呢?核心是需要“正”。“正”是道德的内蕴,正是对偏和邪而言,如果人品走偏了,那么位置一定坐不稳。所以才需要一个正派、端正的人来正位。
“正”是在“止”上面加了一横。这一横是约束,是底线,是生而为人,就不能突破的良知。
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要坚守内心,不做违背良知的事情。这样才能做到坦坦荡荡,问心无愧。
孟子说:不虑而知,良知也。
人的良知,人的底线,其实是自然而然存在人心中的,但是因为欲望遮蔽,很多人才会遗失掉。
一时失意,遭遇不公,不要违背自己的良心去做事,不然只会遗憾终身。
锦衣华服,内心却惶惶不安,这样的人生就算得到也不会幸福。
一个人,如果可以对生活抱有希望和热情,朝气蓬勃地活着,不气馁、不颓废,那么这一生必然不会白费,这是“上”。
在时机的变化中,能够知进退,能舍得,谦逊低调,不会遭受祸患,这是“止”。
无论何种境遇,都不曾动摇底线,活得问心无愧、坦坦荡荡,这是“正”。
水火未济,物不可穷。——《易经·未济卦》
《易经》六十四卦最后一卦,是未济。解释为渡河不成。因为不成,所以有后续。由未济,再次回到乾卦,达成一个循环。六十四卦,时刻都在变易之中,没有完满,没有结束。
所以的事物都在变化之中,没有永远的福,也没有永远的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切莫因为一时的得意而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而自坠其志。
真实的人生总是泥沙俱下,有笑有泪。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
明白这一点的人,就不会太过执着。
不执着于悲,不沉浸于喜。所以看透世情的人,都带着一份独特的平静,因为他们知道,事情还远没有结束,一切都将是过眼烟云。
不执著于悲喜,看淡祸福,当放下就放下,不要给自己增加太多的烦恼。
心存敬畏,与人为善;认识自己,努力向前;乐天知命,不忧不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