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惟妙惟肖的重庆巴渝文化
2、惟妙惟肖的重庆綦江农民版画
3、惟妙惟肖的畲族舞蹈文化
4、惟妙惟肖的山东枣梆文化
5、重庆巴渝木偶艺术文化的发展道路
6、猜你喜欢:
1、惟妙惟肖的重庆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一种非常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他是指拔足与巴国在历史的发展当中行程的一种地域性的文化。那么,大家对于这种惟妙惟肖的重庆巴渝文化了解有多少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巴渝文化博大精深是长江上游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重庆)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重庆的简称“渝”和“巴”,别称巴渝、山城、渝都、雾都、桥都。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商贸发达,交流频繁,旅人来往如鲫。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从而形成了发达的饮食文化,人文文化等。
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长江像一条碧绿的飘带,弯弯曲曲穿行在巴山丛中。自古至今的重庆人,在歌吟爱情生活时,往往离不开对水的咏叹。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弯曲狭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险滩无数。旧社会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江上集体劳动,只有用号子来统一指挥。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
巴渝文化悠久绵长,巴渝历史厚重独特,时间的云烟虽已散去,但先民活动的遗迹却凝固在一座座城镇上。在距今五千年前,巫咸部落就在巫溪县宁厂镇繁衍生息,他们利用自然的盐泉煮制食盐,然后北跨秦岭,南走吴楚,贩盐牟利,他们沟通各地文明,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巫山县大昌镇地处风光旖旎的小三峡大宁河,早在商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里辛勤劳作,这里出土了不少那时的历史文物就是明证。
巴渝十二景,顾名思义,就是重庆境内的十二处景色亮点。随着时代变迁,“巴渝”的地域概念也在变迁,“巴渝十二景”迄今为止共有两个官方版本,并即将产生第三个版本。以示区别,分别称为老巴渝十二景,新巴渝十二景和直辖巴渝十二景。包括缙岭云霞、北泉温泳、独钓中原、大足石刻、四面飞瀑、南山醉花、统景峡猿、南塘溪趣、歌乐灵音、山城灯海、长湖浪屿、朝天汇流),后10名称为“重庆小十景”(冠鹅抚天、华岩洞天、佛图遗隘、巴渝榕荫、金佛潮吟、巴岳游龙、五布竖屏、鼓坪石阵、古剑鸡鸣、涞滩古韵。
重庆代表性的着名画家有罗中立,庞茂琨,朱宣咸,苏葆桢等;国际知名青年钢琴家李云迪;着名诗人何其芳;代表性的作家有小说家黄济人,戏剧家张昌达诗评家吕进,文学评论家文世奎,奥运冠军羽坛第一姐李雪芮等。
巴渝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殷周时期,生活在长江上游巴山渝水的先民便以勇猛强悍和歌舞着称,就是在参战时,也“歌舞以凌殷人”。巴渝强盛时期把巴渝文化传播到了包括四川省的广元,南充,巴中,达州和广安五市,大体以嘉陵江为界。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为巴地域文化区辐射区域。
您可能也喜欢:
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山西耍孩儿
不得不知的台湾文化几大显着特点
台湾土生土长的剧中“歌仔戏”
中国传统雕刻技艺:福建惠安石雕文化
2、惟妙惟肖的重庆綦江农民版画
农民版画对重庆人民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它惟妙惟肖的刻画出了农民们平时的生活常态,比如有的画描述了田间的劳作,有的描述了农民赶鸭子的欢快,栩栩如生,农民形象瞬间深入人心。那么,你想了解农民版画的来历吗?就让小编打你了解重庆文化吧!
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是一种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图画,再拓印而成的纯手工之作,作品构图明快,色彩艳丽,大都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表现手法大量吸收了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技法,呈现出古朴稚拙、夸张浪漫的艺术效果。
綦江农民版画不但具有幽默、稚拙的情趣和热情、奔放、诚挚的元素,而且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色彩构成自然大方,意到笔到情到,伴着创作者强烈的情感,把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热爱主观地融进画中,情到深处画面生姿,意趣盎然。
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作品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表现手法在简单传授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技法,诸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木雕、石刻、布贴、挑花、木板年画、剪纸、蓝印花布等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作品突现出古朴稚拙,夸张浪漫的艺术效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綦江农民版画崛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新时期的农民版画以民间美术的画面构成、人物造型、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等艺术语言作为养料,吸收、消化并注入了新的绘画元素,在不断的探索、选择创造中,农民版画获得了更大的成功。这个时期也是綦江农民版画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政府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称号;1988年2月,中国文化部将綦江县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21世纪的今天,綦江农民版画推陈出新,新一代的农民版画作者茁壮成长,为农民版画的发展推波助澜,使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个体农民版画工作室到成立綦江农民版画院,从草根文华到成为重庆市对外文化交流名片,在两代农民版画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綦江农民版画蓬勃发展。
艺术特色
地处“渝南门户”的綦江,古称南州。这里山川秀美,景观众多,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汉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16个民族聚居在这里,使这里的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綦江农民版画是中国民间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高度赞誉。
它将石刻、木雕、泥塑、剪纸、挑花刺绣、蜡染等古老的民间工艺融入版画之中,使版画艺术充满了生动、活泼、亮丽、质朴、稚拙、幽默等特点;并将蓝印花布、扎染、蜡染、木雕、木板年画、石刻、剪纸、挑花、刺绣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兼收并蓄,更显底蕴深厚。
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是一种用刀子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图画,再采用人工拓印而成的纯手工之作,作品构图明快,色彩艳丽,大都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是巴渝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代表。表现手法是在简单传授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技法,诸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木雕、石刻、布贴、挑花、木板年画、剪纸、蓝印花布等表现手法,使其呈现出古朴稚拙、夸张浪漫的艺术效果。綦江农民版画不但具有幽默、稚拙的情趣和热情、奔放、诚挚的元素,而且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它与传统中国画创作论所主张的意境创造,气韵贯通,色彩主观意向等要素一脉相承。它摒弃写实主义,既非“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又非随心所欲,虽说没有既定的技法,但绝不矫揉造作。色彩构成自然大方,意到笔到情到,伴着创作者强烈的情感,把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热爱主观地融进画中,情到深处画面生姿,意趣盎然。
版画发展
綦江农民版画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的农民版画以民间美术的画面构成、人物造型、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等艺术语言作为养料,吸收、消化并注入了新的绘画元素,在不断的探索、选择创造中,綦江农民版画获得了更大的成功。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而这个时期也是綦江农民版画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目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版画家们又开始了贴近生活的创作,《公路开到家门口》、《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下乡》、《医疗卫生下乡》等反映农村乡风文明、物质文明的版画作品,再次受到文化艺术界的关注:这些画作就是一部反映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纪录片,也是中国西部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充满乡土乡音的綦江农民版画,历经春秋,长盛不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綦江人在传承木板年画的基础上,为这门古老的艺术赋予了更加深厚的内涵和艺术语言。”老树绽开新花”,綦江农民版画焕发出新的活力。在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牛文,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重庆市民间美术展览办公室主任朱宣咸等著名美术家亲临指导与大力支持下,1983年12月9日,”綦江县农民版画展”在重庆夫子池展出并获得成功后,1984年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
随后在全国十八个城市展出,还漂洋过海,在日、美、英、加拿大、瑞士、挪威等14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所到之处深受喜爱,被国内外博物馆广为收藏。今天,中国美术馆已经收藏70多幅綦江农民版画;荣获了国家级奖励80多幅/次,省市级奖励近100幅/次,綦江农民版画被美术界称为”中国的现代派”;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文化局先后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荣誉称号;1988年,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綦江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日本日中艺术研究会为表彰綦江农民版画取得的成就,派人专程从日本赴綦江赠送了三座金杯。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新华社、中国文化报等国家级媒体专题介绍了綦江农民版画。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和广西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专题宣传綦江农民版画。法国《图卢兹报》、美国黄河电视台和日本《版画世界》杂志等国外媒体也纷纷报道綦江农民版画。
2001年7月,綦江农民版画院成立,标志着农民版画的发展踏上了新的里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綦江农民版画创作正在不断加快发展建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为版画注入了新的时代语言。它正以其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进一步反映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风貌。
2004年12月1日,由市政府副秘书长余恢毅主持召开了”关于加快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发展有关问题”的专题会议,并专门下发了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
可能你也喜欢:
河北曲艺的文化“奇葩”-唐剧
天津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魏记风筝”
天津艺术的“活化石”-天津快板
独具天津特色的泥人张彩塑
3、惟妙惟肖的畲族舞蹈文化
少数民族的舞蹈多以体现生活的喜怒哀乐为主,具有时代感,体现了民族凝聚力。畲族的舞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民族风格的新舞蹈,在祖国的民族艺坛中展现了畲族舞蹈的独特风采。那么,下面就来看看畲族文化中惟妙惟肖的畲族舞蹈。
畲族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有祭祀、丧礼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舞蹈。畲族舞蹈多见于做功德、“拔伤”、“打癀”、祭祖等活动。主要是师公口吹龙角,手舞灵刀,在锣鼓敲打声中,边唱(或念)边舞,有独人、双人、四人或集体舞,舞姿舞步多为狩猎动作。
祭祀舞
盘瓠是畲族传统的始祖,敬祀盘瓠为畲族全民的共同心态。从唐代开始畲民就有祭祀盘瓠的习俗。而每逢祭祀盘瓠都要跳《日月舞》、《龙头舞》、《龙伞舞》和《迎祖舞》等。《日月舞》,表现盘古开天辟地、造日月照人间的神话,男女演员各4人,每人左右两手分执道具日(红)月(白)模型,同声齐唱,“左手拿日太阳现,右手拿月照凡间;天上日月车车转,十二时辰分得正。”伴着锣鼓钹节拍,两手转动日月模型,左右穿梭,翩翩起舞。
《龙头舞》,表现祖先龙麒因帮助高辛平息外族侵犯有功被招为驸马的故事。跳舞队伍中有的捧祖图、有的举龙杖、有的举龙头。龙杖由房长擎举龙头(四个)由男女各二人相对而立,用两手合举,举上举下反复数次,以示崇敬。队形有原地跳动、行进姿势、左右穿插等。
《龙伞舞》配合龙头行进,有跳跃动作,左右穿梭比较自由,随着有板有眼的锣声鼓点,边舞蹈边唱《盘瓠歌》。《迎祖舞》,表现对盘瓠王祖先的怀念。参与者手举各色布绸制的三角旗和弩、刀、牛角号等道具,舞时有箫、笛、唢呐等乐器伴奏,舞步比较自由,间以三步一回头式的动作,表示对祖先的怀念和无限敬仰的心情。
丧礼舞
畲族丧礼常伴有舞蹈。据史书记载,畲族“人死刳木纳尸其中,少长群相击中,主丧者盘旋四舞”;“击饶吹角,跳舞达旦”。闽东畲族丧礼舞多姿多彩,仅为死者超度变魂,法师就要跳《造水洗坛》、《造坛》和《造井》等十多种舞蹈。
《造水洗坛舞》,法师身穿青袍,右手持摇铃,左手掌朝上,手指呈三足鼎立状,中间托一杯清水,法师绕大厅四周,口中念念有词,以忽蹲忽站的动作,随着缓急的铃声或慢或快地行进。同时将杯中的清水(俗称“神水”)洒向大厅的每个角落,表示洗坛,驱除邪气。
生产劳动舞
畲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作了许多反映生产劳动的传统舞蹈,比较著名的有《猎步舞》和《栽竹舞》。《猎步舞》(也叫《踏步舞》。此舞由4个男子扮演猎手,他们身穿畲族传统,整个舞蹈自始至终随着锣鼓点不断变换节奏,表现了畲族祖先狩猎时与野兽勇敢搏斗的情景,富有生活气息。
《栽竹舞》是反映畲族种竹和用竹造纸过程的舞蹈。表演者按锣、鼓、钹的打击节奏,边舞边唱。舞步以“小跳步”和“踏步蹲”为基本步伐,手脚同时顺着左右进退的韵律不断转圈。动作轻快明朗。歌词叙述栽竹、砍竹、浸竹、烈浆,直至制成纸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反映着畲民劳动的艰辛和洋溢着喜悦的心情。
猜你可能也喜欢:
景颇族春节射荷包:幸福的象征
丰富多彩的景颇族民歌文化
探秘傈僳族宗教信仰与神灵崇拜
罗城仫佬族工艺品有什么?
4、惟妙惟肖的山东枣梆文化
在山东文化戏曲剧种中枣梆文化占有一席之地,枣梆文化最早是从山西上党梆子传入山东,被山东人民用当地语言演唱后,得出了枣梆这个名称。枣梆文化主要流行于山东境内。对于枣梆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为你带来更加精彩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山西人到山东经商,由来已久。据菏泽县山西会馆的碑碣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以前,就有山西商人在这一带经营典当、盐、烟、染坊等行业,掌握了一部分经济实力。他们将家乡流行的戏曲,带到了鲁西南。起初,只有清唱,没有化装演出。到了光绪初年(1875年左右),山西
5、重庆巴渝木偶艺术文化的发展道路
木偶艺术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巴渝木偶属于杖头木偶,是重庆的一种特色的艺术文化。表演技能体现了巴渝地区的民俗习性,有着浓郁的巴人特色。那么,大家对于重庆的巴渝木偶艺术文化的发展道路了解有多少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巴渝木偶艺术历史悠久,是长江上游唯一的木偶艺术,其表演风格在国内木偶中独树一帜,是巴渝文化遗产,凝聚了重庆人民智慧的艺术结晶,是长期传承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然而,传承至今,从事巴渝木偶的人已屈指可数,但最令人担忧的不在于演员的缺失,而是木偶特技制作濒临失传。
在中国三峡博物馆里,就是表现舞台演出情形的巴渝土俑,如说唱俑和歌舞俑。这些在重庆江北出土的汉代土俑将2000年的巴渝文化凝固在这块土地上,也为木偶艺术在巴渝大地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唐宋时期,巴渝木偶已经有了由艺人操纵的歌舞戏演出,史籍亦有“南方好傀儡”的记载。明清时期的巴渝木偶戏已很流行,并逐步形成了地方特色。
1935年,遂宁木偶艺人罗青云带领永胜乐班来到重庆,在两江沿岸码头及市井勾栏演出,创作的木偶戏以传统川剧剧目为改编对象。此后永胜乐班又组成多个乡班,走遍西南各省,以庙会、茶馆、农村院坝、乡镇万年台为演出场地,为婚、丧、嫁、娶、寿诞等民间活动进行专场演出,也在春种秋收时节为庆祝丰收祈愿,逐渐形成了具有巴渝民间文化特色的戏剧种类。
1953年,时任重庆市委宣传部长的任白戈观看永胜乐班的演出后,指示重庆文化局将永胜乐班纳入国家规范化管理,更名为重庆新蜀木偶剧社,从此固定在大众游艺园(今解放碑世贸中心迪康百货位置)演出,成为重庆地方戏剧艺术的一个代表性品牌。史料记载,罗青云巴渝木偶艺术炉火纯青,他的戏曲人物造型生动,动作潇洒,抖褶子、甩水袖、玩折扇、理飘带等动态均别具一格,表演的木偶穿衣、脱衣、戴帽、脱帽等绝技也令人叫绝。
20世纪60年代,新蜀木偶剧社的代表性剧目包括《槐荫记》、《白蛇传》、《过巴州》、《双枪陆文龙》、《三打白骨精》、《别洞观景》等。改革开放以后,巴渝木偶艺术经历了从复苏到繁荣再到转型与探索的过程,创作的剧目更加适合少年儿童观众的欣赏趣味,如《猪八戒化斋百花村》、《张飞审瓜》、《南瓜仙子》、《东郭新传》、《变脸》、吐火等,在剧目内容、木偶形象、表演技能方面,充分体现出重庆本土的民风民俗,有着浓郁的巴渝特色。
由新蜀木偶剧社转型而来的重庆木偶艺术团,把木偶剧直接送到小学校和幼儿园,送到乡镇、院坝,以每年演出400场,在西南各省区及湖北、湖南都拥有大批少年儿童观众的佳绩,使巴渝木偶艺术获得了新生。2009年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将巴渝木偶艺术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推荐列入国家级名录。近期,巴渝木偶艺术的传承人将前往扬州木偶剧团—目前我国发展最好的木偶剧团,学习、研究对方的木偶制作工艺、宣传包装、经营管理模式,探索现代社会下木偶剧团的生存之道。
您可能也喜欢:
后起之秀“淮剧”的艺术特色文化
古老的艺术气息--北京皮影戏
古代音乐“活化石”智化寺京音乐文化
边打边舞的京西太平鼓文化
6、猜你喜欢:
綦江农民版画
TAG:綦江农民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