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河北汉族地方戏之一的哈哈腔(地方戏河北梆子)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5-14 08:17:37
The Beginning

文章目录:

1、河北汉族地方戏之一的哈哈腔

2、评剧和京剧的区别,评剧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3、河北地方戏曲的奇葩:河北梆子

4、独具特色的花鼓戏是哪里的地方戏

5、蒲剧是哪里的地方戏,蒲剧的产生地

6、猜你喜欢:

1、河北汉族地方戏之一的哈哈腔

哈哈腔又被称为柳子调、喝喝腔,由民间秧歌发展而成。主要流传于河北地区的汉族地区戏曲之一,哈哈腔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东、中、西三路流派,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河北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哈哈腔的历史沿革

作为古典艺术的哈哈腔,大约形成在明末清初,由民间秧歌发展而成。哈哈腔是河北省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期,其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廊坊以及山东的惠民、德州等地区。21世纪主要流行在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仍然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哈哈腔的表演风格

土生土长的哈哈腔,在表演行当方面,虽生旦净丑各行皆有,但小生、小旦仍不失其为主要行当。整个剧种的表演特点以细致、逼真、轻松、幽默见长。像汲水、纺线、梳头、缝补、做鞋等动作,表演者极善于通过艺术手段细腻地表现出来;在戏中,各种行当常常出现一些引人发笑的表演动作和诙谐风趣的唱念。因此,哈哈腔也是一个具有喜剧表演风格的剧种。

哈哈腔的传统剧目

哈哈腔的传统剧目,以民间生活故事为题材者较多,代表性的剧目有《王小打鸟》、《三拜花堂》、《皂袍记》、《闹花园》、《卖水》、《卖画》、《赶考》、《化缘》、《搬窑》、《跑坡》、《控监》、《骂书房》、《打机房》、《盘道》等。优秀的现代剧有《接闺女》、《高山流水》等。

哈哈腔的主要曲牌

哈哈腔的曲牌,约有百余支,主要用于烘托舞台气氛、伴奏人物动作,多是从京剧、河北梆子和冀鲁民间音乐吸取来的。打击乐器,原曾用高腔锣鼓,后改用河北梆子锣鼓。

哈哈腔的基本唱腔

哈哈腔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分十余种基本板式。哈哈腔的器乐,包括文场和武场。文场的主奏乐器,是笙、板胡和竹笛。常用的传统曲牌,有一百余支。演出时,观众常为乐队的精彩演奏鼓掌叫好。哈哈腔的武场,一般使用四大件(板鼓、大锣、京钹、小锣)。“花板花鼓”的演奏技法,是唱腔打击乐套的鲜明特点。

哈哈腔的行当,分生、旦、净、丑四个门类,各门类均有系统地表现程式。哈哈腔的唱词,一般是以七、十言上、下对偶句为其基本单位。有时也采用长短句式,时常还加衬字。哈哈腔剧目近二百个,其中传统剧目(指1949年以前的演出剧目)一百余个,并且有一批乡土特色浓郁、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独创剧目。

2、评剧和京剧的区别,评剧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众人皆知元代是一个戏曲繁盛的朝代,而我们如今的许多地方戏剧等等也都是根据此延续下来的。所以大多数戏剧在外行人看来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本期戏曲大全一起了解一下评剧和京剧的区别。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着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评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原名“平腔梆子戏”、“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关外有“奉天落子”的称谓。莲花落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流域甚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

3、河北地方戏曲的奇葩: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它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的反应现实生活,具有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剧种之一。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河北文化的角度去看看河北梆子戏曲吧!

河北梆子起源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山陕梆子流入河北的历史较久,在清代有关记载中,有的称秦腔、有的称乱弹、有的称西部,有时也叫弋阳梆子。其具体流入时间,据刘献廷之《广阳杂记》载: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

刘生于清顺治五年,逝于康熙三十四年(1648-1695年),所记是十七世纪末他在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见闻,证实此时京畿地区已有“秦声”或谓“乱弹”(即梆子腔)在流行。至乾隆时,秦腔愈益盛行,对昆曲已形成压倒之势,如乾隆九年(1744年)的《梦中缘传奇》序载:“长安(北京)之梨园,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此后,“至嘉庆年,盛尚秦腔,尽系桑间濮上之音。”(《都门纪略》词场序)以上所列,说明至迟康熙中叶京畿地区已有了秦腔,延至乾嘉一直有演出活动。

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群众的赏爱,根据当地群众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不断改革、创造。特别是后继人才和从业群体的当地化,在演员队伍中,河北人逐渐增多,这更是导致山陕梆子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到了道光年间,长期活动在河北的山陕梆子逐步发展成早期的河北梆子了。

至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河北就有了直隶梆子科班。延至道光末年,在京南雄县马务头和定兴相继又涌现出三庆和、祥泰等直隶梆子科班。学生多系当地穷苦农民子弟。教师中既有梆子艺人,也有高腔、梆子兼能的艺人。此班出科的艺徒,主要活动于定兴、徐水、容城、高阳、霸县一带。道光年间的科班,当属最早的河北梆子科班,也是河北梆子诞生的重要标志。

河北梆子的艺术特点

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旦、丑三行。属于生行的小生、武生、基本都用老生唱腔,但不唱大慢板;属于旦行的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等则用青衣唱腔,亦很少唱大慢板;净行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基本板式,有小慢板、二六、尖板、流水四种,但不甚完备;丑行也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唱腔,除无大慢板外,其他板式俱全。

男女声唱腔,采用同宫同腔,男演员唱来较为吃力。正调唱腔是微调式,反调唱腔为宫调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进,是旋律进行的突出特点。演唱上讲究“腭嗽”、“喷口”、“砸夯”等特殊技巧,听来慷慨激越,淋漓痛快。

4、独具特色的花鼓戏是哪里的地方戏

张爱玲说过: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戏剧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看来是不可或缺的,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特色。那么花鼓戏是哪里的地方戏呢?本期花鼓戏文化为你揭晓答案。

花鼓戏是湖南最着名的戏种,源出于汉族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汉族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

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

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湖南省艺术学院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结束语】戏剧特有的行当,让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旦、生、丑,在花鼓戏中仍占主要地位。

5、蒲剧是哪里的地方戏,蒲剧的产生地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中国戏曲是有由几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而成,戏曲演绎的内容大多来自于民间的故事。为了让观赏者更能切身体会,融入了舞蹈动作和说唱。那么蒲剧是哪里的地方戏呢?本期蒲剧文化为你揭晓。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之一。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

蒲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山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蒲州地处黄河中游,其大庆关渡口毗连山西、陕西,最古代南方丝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业兴隆,经济文化繁荣,为戏曲的发展、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金元时期,这里金院本、元杂剧的演出极为盛行;明清以来,又是梆子、乱弹活动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戏曲之乡”之称。

临汾地区有许多古代戏剧活动遗迹,例如临汾市的魏村元代牛王庙戏台、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造型逼真,表情丰富,再现了我国古代的戏剧艺术。这些实物史料证明,晋南地区戏剧活动历史悠久。蒲剧唱腔高昂,朴实奔放,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划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

在梆子腔剧种体系中,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诞生最早的一种,它与陕西梆子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是考察中国地方戏曲传承演变轨迹的活资料,对于山西地方文化研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蒲州梆子正陷于危机之中,观众大量流失,演员队伍青黄不接,这种局面需要尽快得到扭转。

20世纪70年代末,蒲剧度过了“文革”劫难而获得新生。各届领导都给予大力支持,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以促进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尖子人才的战略措施,迅速涌现出获得全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的任跟心、郭泽民等一批蒲剧青年表演艺术家和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在蒲剧艺术教育这块园地,又先后有多个蒲剧幼苗获全国戏剧“小梅花奖”,并成立了小梅花蒲剧团,蒲剧正进入一个新的振兴期。

【结束语】不同的戏曲,表达方式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在表演方式和唱腔有所不同而已。蒲剧唱腔,为徵调式,采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起调高,音域宽。

6、猜你喜欢:

THE END

TAG: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