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为什么莆田初四过大年? 莆田初四过大年怎么过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6-05 20:07:57
The Beginning

文章目录:

1、为什么莆田初四过大年?

2、三晋农村过大年,山西春节习俗有哪些

3、春节习俗 杀年猪过大年

4、东北过大年习俗 东北怎么过大年

5、为什么过春节又叫“过大年”?

6、猜你喜欢:

1、为什么莆田初四过大年?

莆田是我们福建的一个小城市,在莆田过年,其实跟我们的过春节的方式不太一样,因为莆田人的大年三十是小年,正月初四才算是过大年。其实这种算法正因为明代时期流传至今。

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莆田人大年初四才过大年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吧!

福建莆田人称过年为“做岁”。除夕,莆田民间统称为过年、做岁、三十暝(夜)、围炉等。莆田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开始,要做大量的工作。也有许多规矩。

腊月二十五之后,大人都要特别交待小孩,在外面不许骂人,更不能和人打架,大人也不能打骂小孩。

为使年过得热闹、旺意,莆田民间,尤其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备办“红团”(面皮绿豆馅,面皮伴有食物红颜料,故名)、“番薯起”(用煮熟地瓜捣碎后和米桨、红糖、发好后蒸制而成)、白糕、油炸葱饼、油炸豆腐、油炸排骨、购买橘子、茶、酒等,并要杀鸡鸭、杀猪羊、杀鱼等,统称三牲(春节期间不能讲“杀”字,要讲“阉”,如问你家阉鸡了没有?),以备祭天地、神、祖先等辞年之用。

腊月三十零时辞年,乡村中不约而同地响起爆竹声,家家庭院前摆着一张系着金线绣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摆着五果、六斋、三牲和贴着福、禄、寿红纸花的干线面,全家人由年长的领头,依次拈香跪拜天地,在供桌前烧起供银、银纸,再次燃放爆竹。而后供桌退后一步,换上同样的一套供品,跪拜祖先,祈祝全家平安,来年幸福,然后,在供桌前再一次烧起供银、银纸、燃放爆竹,表示辞年结束。

年三十中午,家家户户都是吃“擦粉”(地瓜粉、线面、油炸豆腐、肉丝、及青菜等混合煮成的糊糊,意思是辞去过去汤汤水水的不如意的生活)。除夕夜围炉开始,各家各户大门上挂上一对大红灯笼,上书主人的姓氏,厅堂里灯火通明,全家人欢聚一堂,同享天伦之乐。在农村,还要把木炭烧红放在供炉里、置于餐桌下面,表示一家亲热团圆、兴旺发达。

莆田人把吃大年饭称作“围炉”,莆田围炉时,餐桌上的菜,也有规矩。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且十分丰盛。盘菜中,一定要有鲫鱼(俗名鲫母,谐音“积宝”)、虾(谐音“和”,意即一家和和气气,和气生财)、蟹(要选十只脚齐全,寓十全十美之意)、海蛎(谐音“在”,寓意来年家人都会还在这个世上),其他的菜看各家喜好和经济情况。厨房的水缸里还要养几条活鱼,表示年年有余。莆田、仙游人重视亲情,过年时一定要千方百计赶回家和家人团聚,如果有亲人实在无法赶回家过年,一定要在餐桌上为他放一副碗筷,留一个位置。

围炉以后,长辈给16岁以下的未婚男女分压岁钱;也有子女给父母、爷爷奶奶压岁钱的;还有丈夫给没有职业的妻子压岁钱的。过年分压岁钱的愿意:一是对小辈的爱护、对长辈的尊敬,对妻子的恩爱。二是压岁其谐音“压祟”,即禳灾驱邪之意。

莆田人在除夕夜“围炉”。

初一开始游春(莆田人习惯把春游叫做“游春”)。

初二在全国其他地方通常也是个拜访亲友的好日子,然而在莆田则不同,这一天恰好不宜出门。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间,倭寇进犯兴化(莆仙一带的旧称),两地被杀者众。戚家军打赢倭寇后,出外避难的老百姓纷纷回家探望,大家悲喜交集,既为生者幸存而庆幸,又为死者不幸而悲伤。许多家庭忙着为死者料理后事,串门的都是来吊唁之人,因此初二串门就成为不吉利之事。后来就把这一天定为“探亡日”,每年这一天互不串门,即使是至亲,也不例外,只有居丧之家才允系友上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后来因感到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就变通为初一日如已到系友家拜年,初二日就不必忌讳。

初三在各地都可以自由串门。

初四正是莆田与其他地方大不相同之处。莆田人初四也是要过年的,也就是重复过年,初四这一天也就和大年三十一样的热闹隆重了。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莆田,到处杀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军打败后始返。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过大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初五的这一天我们也是当作初一一样过,像初一一样,早饭是炒面,是一年中最可口的早餐,之后就互相串门。

您可能也喜欢:

春节压岁钱的来历及意义

春节餐桌上都有哪些禁忌

春节破五是什么意思?

春节守岁的习俗你知多少?

2、三晋农村过大年,山西春节习俗有哪些

“三晋”最早指的是我国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合称,地理上指的是这三个国家的故地,在今天则统指山西地区。三晋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在其农村,更传承着历史悠久的春节习俗,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

太原

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旧时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

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晋阳

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大同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煤塔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旺火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3、春节习俗 杀年猪过大年

民间俗语云:“年猪叫,年快到”,这句话说的就是我国一些地区年前杀猪的习俗,称为“杀年猪”,农村地区往往视杀年猪为年末最后一件大事,这是为了过年期间准备充足的肉类,而久而久之,似乎只有杀过年猪,才算真正感受到了年味儿。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春节习俗:杀年猪。

进了腊月,在我国不少农村地区,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因为杀年猪是为过年做准备,所以大部分肉是按血脖、里脊、硬肋、后秋等部分分解成块,和灌制的血肠、粉肠等一起,放进大缸里冷冻贮

4、东北过大年习俗 东北怎么过大年

年终岁末的大东北,到处都是冰封雪飘的景象了,不过因为时近春节了,即使是天寒地冻的天气,也影响不了东北人家过大年的洋洋喜气。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东北过大年习俗,东北怎么过大年。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儿吃灶糖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我国民间传统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在东北也不例外。

怕克舅舅不理发

老东北习俗,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不过现在大家已经不怎么理会这个带有迷信色彩的旧俗了。

怕财神走不扫地

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

抢好运,饺子里面塞硬币

老东北过年吃饺子,回在众多的饺子中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多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当然大家吃的时候都特小心,因为怕不小心咬坏了牙。

除旧迎新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

每逢过年,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而各家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儿,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

磕头拜年有钱赚

老东北的孩子们,以前在大年三十会打个小灯笼出去给大人们磕头拜年,大人们会发给孩子们压岁钱。不过现在没人磕头了,一般串个亲戚,说声过年好,就有红包拿。

大红灯笼高高挂

过去东北家庭,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倒着贴福字儿

东北人家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家“福”字倒着贴,寓意“福来到”。

呲牙咧嘴啃冻梨

冻梨是东北地区冬季的风味美食,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另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就是冻柿子。

老人爱吃蒸豆包

豆包儿,是老东北过去家家做的玩意,做完摆外面冻上,冻实以后装编织袋子里,放锅里蒸热来沾白糖吃,也可以直接冻着的时候啃着吃,更新鲜的,还有炸着吃的。

初五饺子逢七面,正月十五吃元宵

正月初五叫“破五”。从这一天起,过年的所有禁忌都已经被“破”掉,垃圾可倒、剪刀可动,商户也可以开铺,东北人家在这一天,有的要吃饺子。

正月初七东北话儿叫“人日子”,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正月十五不仅吃元宵,还拿个小红灯笼,上街看花灯,看烟花。

二月二吃猪头肉

按老话儿说,过了二月二,这年才算过完了,这天老东北有习俗,要吃猪头肉。

5、为什么过春节又叫“过大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大传统节日,俗称过年,过大年,人们将岁末年初的过渡时节称为过年。年的起点和终点在民间有不同的习惯算法,每到春节了,大家都会“红红火火过大年”春节是全年的第一个重大节日,有道是“百节年为首”,那么人们为什么又称过春节为“过大年”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名俗专家是如何解释的吧。

为什么过春节又叫“过大年”?

为什么过春节又叫“过大年”?

名俗专家解释说,在远古的神话传说中,“年”是一种怪兽,每逢除夕,它一来,百草不生,万物蒙灾。为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人们扶老携幼纷纷逃离,以便躲避“年”的伤害。同时,将屋里屋外布置红火一新,张灯结彩,放鞭炮,守岁,这样,“年”就过去、远离了。

另外,春节从起源上来看,是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来的。《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由于一年之中分为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谷物多少意味着年景的好坏,因此。“过年”或“过大年”的意思就是庆祝五谷丰登。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

自古以来,人们都强调春节作为一年开端的意义。《尚书·大传》中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

春节日期的转变

古代民间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南北朝,甚至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新中国成立后改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半夜子时过后,春节就算正式到来了。春节从起源上来看,是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来的。《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上古以作物成熟为时间标志,后来历法知识进步,根据天象、物侯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年成为一年四季的总称。

另外,从“年”字的古写法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年”的古写上半从“禾”,下半很像一个“干”字,禾是庄稼,干是人字的变形,“禾”与“人”重叠像员禾的样子,表示一年一度的丰收。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

民俗专家解释说,我们把度过农历一年的第一天称过“年”,现在正月初一即为新年,也就是春节。春节是全年的第一个重大节日,有道是“百节年为首”,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

相关文章:解读:春节的传说“熬年守岁”

春节的传说,春节“年兽”的来历

小年是哪一天,2014的小年是什么时候?

6、猜你喜欢:

THE END

TAG: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