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浅析济南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
2、有着明代的建筑风格——沧州文庙
3、鄂温克族建筑风格与特色
4、壮族建筑风格与特色
5、青海传统建筑风格与特色
6、猜你喜欢:
1、浅析济南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
济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既有北国建筑的深厚淳朴,又具江南水乡轻巧灵秀的特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它环境优美,优美的坏境自然建筑风格将不同于其他地方。那么蕴藏在济南文化中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典型的地北合院布局:
济南地处华北,民居采用的是北方系的四合院布局形制,由于居住的多为平民百姓,所以多以一进院的简单形制布局为主。济南的传统民居因受阳宅堪舆思想的影响,平面组织变化极少。但少数民居因地形或建造时间的延续会产生丰富的演变。
前店后宅的临街住宅类型:
芙蓉街是这一类型的典型示例。芙蓉街一带的建筑多是百年左右两层门面店铺的老屋古宅,上层主人或存东西,下层高大宽敞,用于经商,是典型的前店后宅性质的民居。这种居住建筑前垒砖屋搭小棚,店铺用牛角状的弯拱挑檐出厦,省却了店面的廊柱,不妨碍狭窄道路的交通。
民居色彩:
色彩上,济南的四合院不同于北京四合院色彩的艳丽明快,济南民居由于多采用灰砖,小青瓦等本土材料,故整体色彩上偏于灰色,有多用白色线条勾勒线角,窗框则采用暗红色,配以青色的瓦,整体上色彩较为素淡、平和,突出了民居安详,宁和的特点,富有生活气息。
雕刻:
济南民居的雕刻主要有砖、石、木雕三部分,其中石雕手法多样内容也最为丰富。济南民居砖石木雕常用的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线刻等,在济南民居中往往是多种雕刻手法一起运用,艺术效果十分丰富。
门楼:
门楼是济南四合院的一大亮点。它的形体深厚,造型质朴,体量高大完整。门楼的屋脊、瓦檐等细部处理线条优美,轻盈舒展的形象与整体的厚重形成对比,又与泉水的清冷,水巷的幽静相互呼应,而有了江南水乡的袅袅韵味。
影壁:
影壁是济南民居中最具装饰性的地方,大多与厢房的山墙相结合,既生长又突出于山墙,四周则为精美的砖石雕刻,影壁上方大都有高高跃起的花脊,与门楼的花脊相照应。
瓦饰:
济南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中极具特色和情趣的装饰手法还体现在建筑立面和屋脊上的瓦的叠砌艺术,。在古代,建筑立面的花墙被称为响墙,既起到装饰作用,又可用于防盗。常见的花墙图案纹样有钱文、辘轳纹、水纹,鱼鳞纹、甲叶子纹等。
大体观感:
济南传统民居采用的是双坡屋顶、半圆形拱形窗等局部构件建筑语汇;材质上选择的是济南特产的虎皮石、灰砖与小青瓦;色彩上以灰色墙面、白色线条、暗红色窗框以及青色屋顶为主要特征。
2、有着明代的建筑风格——沧州文庙
文庙即孔庙,是一座有着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而且文庙分建筑格局和建筑形式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和精髓。为研究儒家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地方。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沧州文化吧。
沧州市文庙,明初创修,现存大殿三座及东西廊,是沧州仅存的明代梁架斗拱结构古建筑,为沧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州文庙主体建筑至今仍保留着明代建筑风格,其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式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和精髓,是研究明代建筑史和儒学发展史的实物资料,也是地方建筑中的精华。沧州文庙从2009年启动了沧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古建修缮工程,力争延续这传承了600年的历史脉搏。
文庙即孔庙,位于沧州市晓市街北端,南北长1105米,东西宽37.2米,坐北朝南,共三进院,门前原有7米长的照壁,东为礼厅,西为义路。进厅向北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泮水桥,西侧有省牲所,再向后便是悬山顶戟门,中院东西两侧为廊屋,正中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东西18米,南北9米,正面五门,殿内立柱24根,出檐2米,顶为绿釉。建筑雄伟。
建筑雄伟。为歇山顶,五踩重昂斗拱,面阔五面,进涉三面,明珠八根,格扇门,黄绿硫璃瓦盖顶,后院正北面为硬山顶明住堂。
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截止2010年底,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沧州文庙复建修缮工程取得较大进展,已完成大成殿主体和屋面苫背;戟门、乡贤祠、名宦祠、一进院东西厢房、二进院东西庑房、三进院东西厢房、明伦堂东西配房、配电室的主体和屋面;棂星门、礼门、仪路主体结构。在文庙工程施工过程中,屡有重要考古发现。
3、鄂温克族建筑风格与特色
一个地区的建筑,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存坏境所决定的。在草原上,草原容易遭破坏,牧民搭蒙古包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在山丘、平原上坏境比较稳定,人们都搭房定居。在鄂温克族文化中,建筑风格有哪些特色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历史上,由于居住地域的关系,鄂温克人对大兴安岭一带的大山林,包括外兴安岭至阿玛扎尔河、勒拿河上游等地域统称“额格都乌日”或“额格登”(鄂温克语意“大山”)。另外还有一种说法:“鄂温克”的意思是“下山的人们”或“住在南山坡的人们”。
上述两种解释都说明鄂温克人是大山林中的狩猎民族。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一部分走出山林迁居草原和河谷平原地带,有一部分依旧留在山林。“鄂温克”这一称呼,反映了鄂温克族与山林有着密切联系的古老历史和生活。
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所,“撮罗子”是他们的传统民居。“撮罗子”,鄂温克语叫“希椤柱”,它的外形如同鄂伦春族的“斜人柱”,高约3米,直径约4米,是一种圆锥形建筑物,实际上是用松木杆搭成的圆形窝棚,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撮罗子”的遮盖物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桦树皮,冬季则用麂、鹿皮包裹。
鄂温克族人虽无固定住所,却有固定建筑,那就是他们的仓库。他们的仓库极为奇特:先将相邻的两棵大树砍去树梢,作为柱子,然后用木头垒成一间悬空的仓库,地上斜竖一根砍有阶梯的木柱为梯。仓库中存放食品、猎物、衣服、用具等,他们从不上锁,其它猎人可任意取用,事后如数归还即可。
牧区主要的住房是”蒙古包“,圆形。夏天以苇子、柳条或桦皮围盖。冬季,穷苦人家仍以苇子为包盖,富裕人家则以毡子围盖。
靠近山区的贫困人家住的是矮小、潮湿的”马架子“(土坯盖成)。由于贫困、闭塞、经常游动,因而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非常简陋缺乏。
4、壮族建筑风格与特色
少数民族的建筑都很有特色,由于每个地区不同,所以几乎每个少数民族的房屋都不同。在建造房屋时当地人民会根据当地的气候、天气等来建筑适合当地人居住的房屋。下面的壮族文化为您解答壮族的建筑风格与特色,一起来看看吧。
壮家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大多数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栏"形式,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形式各异。在从江、黎平等地,壮家多与侗族杂处,房屋结构外观基本上与当地侗族相同。其楼房全系木质结构,一般先起底层,上立屋架(壮家叫两节柱),两头搭以偏厦,顶上盖瓦或杉皮,有三间五间不等。楼上住人,底层关养牲畜、家禽,置农具,设舂碓、磨坊等。
楼梯设于屋内一侧,楼上前边为走廊,较宽敞,围以栏干或半节板壁,光线充足,壮家人在这里会客、乘凉和纺织。进大门是堂屋,一头设火塘,后屋和侧屋为卧室。粮仓多设于住房旁边,房前竖立一排高约丈许的挂禾架,名叫禾廊,作为秋收晾晒禾把,待干后堆入粮仓。独山、荔波一带的壮家房屋,则与邻近广西壮家相同。其楼房有三间五间至八九间不等,一般不搭偏厦,楼梯设于屋前正中,有砌石梯或木梯。
楼上住人,分前中后三隔,后边为卧室,中间为过厅,正中设香火堂,前边为年青子女卧室、书房、客房和纺织间,一头设火塘、火灶,其地基填实土石。磨坊、舂碓、粮仓等,设于屋内或另立厢房安置。楼下只是关养牲畜和家禽。房前多搭一竹、木晒台,晾晒衣物和粮食等。居住市镇附近和交通沿钱的,因受外界影响,有的新建房屋多改为平房或普通楼房。
5、青海传统建筑风格与特色
青海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一个省份,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的地区。在青海省土地上生活着汉族,藏族,回族等等许许多多的民族,这些民族文化也造就了青海文化的多样性。这些民族文化互相学习,融合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地区文化艺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青海的建筑文化。
青海有五分之四的土地是绿草丛生的广阔牧场,自古以来多以牧为生。牧民们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采取了一种容易搬迁、能避风雨、有一定保暖性能的住居形式——“帐房”。
“帐房”是藏族牧民一种古老的住居形式,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质量、规模、形式和装饰都有新的改进。帐房的平面多为方形,用木棍做支架,覆以用牦牛毛织成的毡毯。中间开口,长约1米左右,宽20公分,用以采光和排气,四角及腰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房内面积一般为12—20平方米不等,其下四周用草泥或土坯块、个别帐房用石块砌成高约50公分的矮墙,沿矮墙堆放青稞、酥油袋及牛粪燃料等。帐房较矮,净高一般只有1米5至1米8左右,帐内最重要部分是灶,位于帐中稍后的地方藏族人民的习俗是在灶正后方供佛像。
帐房陈设简朴,地上铺羊皮或毛毡,以供坐卧。除了居住帐房之外,还有经堂帐房、接待帐房、议事帐房、学校帐房等。其状有人字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长方形等,其活动面积可容十余人至五六十人,最大可容纳近百人。帐四面白布之上饰以宗教意义的图案,如金鹿法轮、梵文及云纹等,制作精细,非常考究。室内陈设华丽、古朴。部分居住帐房和经堂房前设各色布幡,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青海南部玉树、果洛、黄南州的一些地区,藏胞的居住建筑多为石砌二层或局部三层楼房,大都建在背风向阳,能防御侵袭的山坡地段。为石木作,外墙用块石或片石砌筑,墙厚80-100公分,外形坚实、稳重、粗犷,其形似碉楼,一般称为“碉房”。
碉房底层布置牛、羊圈和杂用房,楼上住人,房内把最好的一间作为佛堂,其旁是卧室和厨房,有个别小的碉房是厨房和卧室同一间。门窗小排列不整齐,室内采光差。屋顶为平顶,草泥面用石磙压光,在屋面之上可作打麦场、晾晒柴草及作户外活动之处。碉房按其形式可分为碉楼式碉房,碉塔式碉房,独立式和院式碉房。碉楼式碉房一般为二、三层,个别有四层,四周高墙封闭,有的上层为凹型平面,利于采光和户外活动,这是当地藏居的主要形式。
碉塔式碉房是在二三层碉房之上局部突出两三个房间,多作为经堂、佛堂之用,其上做坡屋顶,形成顶点,示为塔状。它是一个地区的主要建筑,多是过去百户、千户头人的住居,以示威严,有至高无上之感。
在青海东部盛产小麦、蚕豆、土豆等农作物的田野中,在笔直的白杨树丛中,点缀着疏落的农民住居——“庄窠”。那朴实的外形,碧绿的树木,翻起的麦浪,交织的水渠,黄土的小径,相互衬托、渗透,构成了青海农村特有的风光。
庄窠是青海农村农民居住的基本形式。它以一户独立一个庄窠为基本单位,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用4至5米高、50-80公分厚的板筑黄土墙或土坯砌筑的庄墙,包围着内部所有的房屋和庭院。除了唯一的大门之外,庄墙无其他开洞,庄墙内二面、三面或四面布置各种用房,一般以一堂两室的三间为一基本单元,布置在正中,四角暗房多为厨房、仓库、牲畜棚、杂用房及厕所等。
院中设有花坛,种植果树、花卉,环境幽雅、安静。藏民庄窠在室内增加小佛堂,房顶的四角和门前布置各色布幡;土族庄窠的庄墙高大,有套庄和联庄的布局;撒拉族庄窠,庄内多为一面或两面建房,平面以凹廊形式为多,房子进深较大,檐口木作精细,木刻花纹,透雕雀替,较为考究,外露木作多为本色。
青海的藏、土、蒙古等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寺院遍及各地,历史悠久,保存时间也较长,是青海地方建筑较广泛,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以独特的风格,融合藏、汉建筑艺术的特点而着名于世。在藏族建筑发展过程中,既注意吸收汉地和其它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又保持了本民族建筑特色和风格的传统性,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本民族建筑事业的发展。
青海回族、撒拉族聚居的地区,如西宁、化隆、民和、大通、门源、循化等地伊斯兰教建筑——清真寺很多,几乎在信徒居住的每一个村镇,都建有不同规模、不同式样的清真寺。它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扩建、改建,形成了较固定的内容和型式,也是青海地方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猜你可能也喜欢:
名垂青史的安徽文化名人
各具特色的海南传统建筑文化
旅游文化:海南旅游必去景点盘点
解析:佛山为什么叫佛山
6、猜你喜欢:
鄂温克族介绍鄂温克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