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唠叨是每个家庭父母最常见的现象,那么父母的唠叨奏效了吗?从小到大,父母的唠叨无处不在,天冷时唠叨我们穿多点,天热时唠叨我们注意避暑,在家时唠叨我们多运动别死宅煲剧,出门时唠叨我们别闲逛要注意安全……下面来看看父母的唠叨到底是不是管用吗?
唠叨本身是一种关心
但一般人都不喜欢唠叨
而父母的爱之深责之切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如果唠叨多了
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过分唠叨是一种畸形的爱
很多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心甘情愿为孩子吃苦受累,于是“说教”就成为了常用的教育方式,也就是生活中的唠叨,而唠叨只是费力不讨好的方法,幼小的孩子因为认知不足,很难理解父母的关心。
因此,父母与其不停地唠叨,还不如用实际行动来说明和教育孩子,这样才能让宝宝真正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以及期待。
过度的关爱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对于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都是很应该的,但是如果孩子已经慢慢长大了,父母还对孩子的一切都进行唠叨式的说教,孩子自然是不愿意听的。
所以,父母们还应该适当放手,别总是唠叨。
家长缺乏安全感
如果家长自卑,缺乏安全感,那么他们会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借助孩子进行炫耀,以获得他人的赞许,于是,便会对孩子高要求、高期待。如果孩子没有达到他们的期待,就开始批评、比较,甚至是抱怨等负能量发泄,以为可以激发孩子“达标”。
没耐心和孩子沟通
每次孩子出现问题,父母总是按照大人的处事原则来判断孩子的对错,完全忽视孩子的发展特点,不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不仅会用自己的话打断孩子,还觉得孩子是在“狡辩”。
这将会直接导致孩子不想与父母沟通,对父母失去信任,并使孩子的自尊心遭到伤害,严重的话会导致孩子自我封闭,不想和父母说自己的任何事情。
对孩子的控制欲太强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对孩子付出了一切,不管是时间、金钱还是精力,所以父母认为孩子就应该永远听自己的“话”,对于没有反抗能力的幼小孩子,父母会觉得自己没有威望,于是就不断地“苦口婆心”,而对于处于青春期容易叛逆的孩子,父母会选择诉苦的方式,这样只会让孩子更想挣脱束缚。
因此,希望父母给孩子相对自由的空间,真正地去理解孩子的内心,支持他一些正确的想法,可能会让孩子更愿意听你的“唠叨”。
对孩子的期待过高
很多父母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所有的期望,对于孩子的成绩以及是否考入名校给予了高要求。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或者孩子没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步伐去走时,父母就否认孩子的兴趣,指望通过监督来促进孩子。
事实上,这种无情和过度强化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不仅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还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扼杀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
双方没有共同的兴趣点
不少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往往都是从大人的角度出发的,比如关注孩子的成绩、人品、健康等,而这些对于孩子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若父母更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就会使得亲子交流失去共同的语言,更别说是共同的兴趣了。这种时候如果父母插足孩子的话,孩子会由于思维被打断而很难恢复,这就会使得原本正常的交谈,直接变成了父母的唠叨。
无视孩子的隐私权
现在许多父母将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物,也生怕孩子走上歧路,所以便事无巨细地想知道孩子日常的一切。如果孩子不愿意说,父母就会不停地唠叨追问,这样不仅让孩子无比厌烦父母的唠叨,甚至会更加不想与父母分享自己所经历的一切。
其实,父母适当的唠叨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可一旦父母的唠叨变成一种负面情绪的发泄,那么父母就应该想一想自己的孩子能否承受这样的负面情绪的宣泄了。
和孩子把话说清楚真的有那么难吗?
做到下面这三点,其实很容易!
1.信息要简单清晰
和孩子说事情时,不要长篇大论地“唠叨”,要知道说得越多,孩子越不知道你想说什么。比如,孩子把房间弄乱了,忙了一天的你又得重新收拾,与其不断地抱怨,还不如简单点告诉孩子说“我们现在来把房间收拾干净吧”。
就这样一句话告诉孩子我们的目的,不仅减少抱怨和唠叨时的负能量积压,还能使眼下的麻烦事快速得到解决。
2. 只说事件本身
日常生活中和孩子沟通一件事情时,注意力要聚焦在事情本身上,不要对孩子性格及其他方面进行语言攻击,比如孩子房间没有收拾好,你就让他去把房间收拾好,而不要指责孩子“懒”、“不体贴”、“磨磨蹭蹭”等。
3. 让孩子拥有“说话的权利”
碎碎念式的唠叨本质上就是对孩子的不放心及不信任,家长需要努力把“说话的权利”移交给孩子。比如玩水时,父母可以提醒他“玩水之前,我们的约定是什么“、”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等。
因此,父母要尽可能观察孩子的情绪,当孩子的负面情绪已经累计时,就不要在无休止地唠叨了,因为此时无论你说什么,孩子都已经完全听不进去了。父母应该相信孩子,懂得唠叨来唠叨去,不仅自己费劲,孩子也不会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