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3-6岁

孩子总爱哭闹耍赖怎么办

来源: 更新时间:2022-10-11 15:01:29
The Beginning
孩子总爱哭闹耍赖怎么办?孩子为什么总爱哭闹耍赖,爸妈知道原因吗?作为家长,该如何应对这种刷赖皮的呢?

前两天闺蜜电话跟我求助:

“我家小崽子最近脾气越来越大了,一点不顺着他就满地打滚,你说的那些安抚的方法我都用了,对他都不管用。快教教我还有没有厉害的办法治住他。”

我了解闺蜜的个性,心里估摸着猜到了七八分,问她:

“你用了各种方法都不管用,然后呢?你怎么处理的?”

她叹口气说:

“能怎么办?最后还不是就顺着他。”

在亲闺蜜面前我也不绕圈子:

“这不就是症结所在了,你前面说不可以,孩子一哭你又心软了,这不就是变相告诉他哭是最有用的方法吗?”

闺蜜说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家庭都会遇到。

我们常常出于本能的对孩子脱口而出太多的“不要、不能”,可孩子一旦哭起来又忍不住要妥协。也有时在我们其实知道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为了当下“止哭”而说出一些并不能兑现的承诺。

这些总结起来,就是在孩子面前没有做到“说话算话”。

我们常常会觉得孩子脾气越来越大,但其实很多时候,是大人的说话不算话、前后不一致,破坏了孩子心中的信任感。

父母说话算话,孩子才会遵守规则

之前也和大家分享过很多和宝宝立规矩讲道理的方法。

这些方法,都是从“温和”的角度去说的,比如用“演道理”、“复盘事件”、“绘本讲道理”等这些孩子更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帮助孩子遵守规则。

可这些方法,也并不是小主们每次都会买账的。

记得潼潼Terrible2的时候,也常常倔强得让我这个老母亲回想起来都虎躯一震。有时候“大招”都放完了,小妞依旧哭得天崩地裂,而这时候你会选择怎么做,其实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以后的“管教”是否“有效”。

在原则性问题上,当用了温和的方式,潼潼依旧不肯接受哭闹抗拒时,我并不会用妥协来放弃阵地,而是平静接纳她的情绪,允许她用哭来释放和消化自己挫败感。

而孩子会在这样“坚定”中明白,妈妈说不可以的事,是说话算话的。

“温和”和“坚定”就像是硬币的两面,是缺一不可的。

如果失去了“坚定”的支持,“温和”就很容易变成无力和妥协。给孩子立规矩,只有在前后一致的情况下,才会有效。

很多时候正是因为父母对待孩子左右摇摆的态度,让孩子在一次一次的试探中,深谙了父母所说的“不行”只是“说说而已”的套路,掌握了用“夺命连环哭”和“花样百出闹”来控制大人的必杀技。

当然,正如“温和”很容易变成无力和妥协一样,“坚定”也会一不小心变成严厉和控制。这个平衡和火候,也需要我们去反复的拿捏,让孩子在“坚定”中感受到爱和尊重,在碰壁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小暖也有一些在面对孩子情绪时,如何去“坚定”做好的心得跟大家分享:

1?“哭没有用,好好说才有用”

比如潼潼小时候吃完饭想下来时,常常会用哭和扔碗的行为表达,我就会说:

“潼潼,你这样哭妈妈不知道你想干什么。你是不是想要下来?你可以和妈妈好好商量。”

然后我就指着地教给潼潼说:“下。”

这样可以在生活点滴中,培养孩子用语言表达诉求的习惯,当孩子会用语言表达需求的时候,情绪控制能力也增强,减少用哭闹来达到目的的思维定式。

不要轻易对孩子说“不”

娃们从一岁多开始就会变得非常有自我意识,在我看来,只有当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时能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在原则问题上跟孩子说“不”时,才会更有效。

比如潼潼几个月的时候,总是好奇的这爬爬那摸摸的探索,她感兴趣的东西,只要不危险,我都是洗干净给她尽情的探索。

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当我告诉她“这个很烫不能摸”时,她就比较容易接受。

而我们家那几位长辈往往不是这样。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往往习惯在遇到问题时先跟孩子说“不”,然后孩子一哭后就马上妥协说“好好好”。比如这样的常见场景:

“潼潼,别在地上爬!”

“我要爬嘛!”

“不可以!”

“哇!……”

“好好好,你爬吧爬吧!”

每每见到这种情形,我都很无奈。我总会劝说,一些小事不要轻易跟孩子说不行,一旦说了,那就一定要坚持得住。要不然,想让孩子以后听你的,就没门儿了。

其实大人在相处的过程中也是这样,当我们觉得自己的想法被尊重理解了,别人对我们提的要求也会更容易接受。

对于孩子的要求和想法,只要我觉得不是原则性的问题,都会尽量的满足她,让她体会“我有自己的权利、可以自己做主”的掌控感。

用平静和接纳让孩子感受到爱

在孩子哭闹的当下,我又必须坚持原则时,我也会尽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平静的对待孩子的哭闹。

记得潼潼一岁多的时候有阵子总不愿意去睡觉,我知道其实这个时候她已经困了,只是用自我意识去对抗睡眠。每次讲完睡前故事要关灯前,她都会哭喊:

“我还要讲故事,我还要再玩一会儿。”

但是无限制的拖延入睡时间会打乱她的作息,也会因为错过睡眠窗口更加难以入睡。这时候我会抱着潼潼,平静地接纳她的情绪:

“妈妈知道你还想再跟妈妈玩一会儿,还想再听好多好多个故事,对不对。”

而她不愿关灯的情绪,我也会“温和”智取:

“潼潼我们关了灯,妈妈带你看月亮婆婆和小星星好吗?”

这时候通常她会爽快的答应。我们就一起关了灯,拉开窗帘,看一会儿星星,再把她抱到床上。

在平静的坚持中,通常没多久,潼潼就会明白,按时睡觉是妈妈会坚持的原则,在这件事情上,妈妈一定会“说话算话”,不会因为哭闹就任由她“再玩一会儿”。

孩子总是会一再的试探界限在哪里,而我们的坚持正是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也有需要他们遵守的界限和规则。

父母说话算话,孩子才能学会等待

孩子都是活在当下的小动物,想要什么常常一秒都不能等,如果不能立刻得到满足,就会又气又急得山呼海啸。

孩子的性急,是因为他们控制冲动的大脑前额叶就像他们的小胳膊小手一样还不够成熟有力。

学会等待和克制冲动,是孩子在耐心引导和时间酝酿下才能长出的智慧。

可如果,我们常常用不打算兑现的“妈妈没带钱,下次给你买”“现在不能玩,我们明天再来”来搪塞和哄骗孩子,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等待就慢慢会和失望画上等号。

如果父母总是说话不算数,孩子就会用哭闹换取立刻得到满足。即使对成年人来说不也是这样吗?当未来是值得期待的,我们才愿意安心的等待,更别说孩子。

被满足的孩子,才能学会等待,因为我们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同时,也满足和丰盈了孩子心中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但满足并不等于不分场合不分情况的“百依百顺”,有技巧的满足才能培养孩子学会等待的能力。

●及时满足孩子的感情需要,当孩子需要爱和关注时,别让孩子等太久

有时我在家写稿,潼潼会跑进屋里来说“妈妈抱抱”。

对孩子这种精神需求,我通常不会让她等一等,而是会拿出几分钟放下手上的工作,好好的抱抱她亲亲她,跟她解释:

“宝贝你看,妈妈正在工作。”

这短短的几分钟,其实就是蓄满孩子心里爱之杯的过程,孩子常常需要不停的确认“妈妈是不是爱我”。当她的感情需要被满足了,反而不会一直黏着我,而是蹦蹦跳跳心满意足的跑出去自己玩了。

●如果当下不能满足孩子,承诺“下次”或者“明天”时,一定要说话算话

从潼潼很小的时候,只要答应了她的事情,我就一定会做到。

有阵子潼潼很迷恋公交车,有次我们出门的时候她一直嚷嚷着“要坐公交车”,但我们那天时间比较紧急,我会先承认潼潼的愿望,并告诉她需要等待的原因:

“潼潼很想坐公交车是吗?可是今天时间来不及了,明天我们早点出门,妈妈带你坐公交好吗?”

潼潼知道妈妈给出的承诺一定会兑现,就爽快的答应了。

孩子并不是不明事理,只要我们始终抱着一颗尊重孩子的心,孩子也会回报给我们最大的理解和配合。

●在生活点滴中培养孩子等待的能力,让等待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我们常常在需要孩子冷静等待的场景才发现孩子没有足够的自控力。但其实,足够的自控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生活中有很多自然发生的需要等待的场景,都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等待的能力。

想吃苹果时,需要先洗一洗;饭很烫时,要先凉一下;出门时妈妈还没收拾好,需要宝宝在门口先等一下。

这些小的场景里,我们都可以培养宝宝控制冲动学习等待的能力。

在等待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宝宝找点事做,比如:

“这个苹果上好多细菌呀,宝宝等妈妈洗一洗,我们一起边数数边等待好吗?”

“宝宝摸一下这个饭是不是很烫,来,这样吹一吹可以快点凉下来。呼,就像吹蜡烛一样。”

“宝宝,《熊猫先生》里的小企鹅说我愿意等,你愿意等吗?”

时间长了,潼潼有时在等待时还会安慰自己:“等一等,很快就好了。”或者去安慰小伙伴:“好东西需要等待。”

父母说话算数,孩子才能克服分离焦虑

关于分离焦虑的提问:“每天上班孩子都会哭着不让走,怎么办?”

对于很多职场妈妈来说,每天早上宝宝哭着说“妈妈不走妈妈不上班”总是超级虐心,让不能常常陪伴宝宝的班妈们愧疚感爆棚。

一位女友曾跟我聊起过一次特别愧疚的经历。有次急着出差,宝宝舍不得妈妈走,情急之下她只好骗孩子说:

“妈妈出去买东西,马上就回来。”

可直到晚上妈妈也没有回来,宝宝哭得怎么也哄不住,跟妈妈视屏时也撅着嘴不愿意理妈妈。

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哄骗孩子虽然一时有效,但孩子发现父母说话不算话时,却是真真伤了小人儿的心。

失去信任感的孩子,在下次面临分开时,可能会更加歇斯底里。

有次潼潼爸急着要赶飞机,潼潼却舍不得他走,急中生智的潼爸告诉潼潼:

“爸爸给你买了一个小礼物,但是快递叔叔不小心寄到别的地方了,爸爸去给你找回来。”

等他回来时,也会真的说话算话的给潼潼带一个她喜欢的礼物。

当我们因为情况紧急而没有太多时间安抚孩子的情绪时,其实完全可以用一些可以实现的“白色谎言”来平复宝宝不愿离开爸爸妈妈的心情。

但克服分离焦虑,功夫还是在平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通过躲猫猫帮助克服孩子理解“物体恒存性”,可以帮助小月龄的宝宝减轻分离焦虑。

●和宝宝分开时,接纳孩子舍不得妈妈离开的情绪:“好想让妈妈陪着你是吗?妈妈也很想和宝宝在一起呢。”

●不要用愧疚和“可怜宝宝”的语气去和孩子告别,试着用愉快、轻松的语调向孩子暗示,分别不是那么可怕的事。

●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解释你要去哪,什么时候可以回来,分别时不要拖延太久,笑着跟宝宝道别后就果断的关门离开。

其实孩子的哭闹,正是安全依恋的表现形式,只要我们分别时不隐瞒、不哄骗、不纠结,在一起时用高质量的陪伴在孩子心里灌满爱,孩子就会一步步走向独立。

这么一看,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其实就来自于父母说话不算话带给他们的不安。

孩子们的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他们用明澈的眼睛洞察着父母的一举一动,当他们伤心失望时,却无法清晰的解释和表达自己内心的惶然,于是用恼人的行为申诉自己希望得到的关注和归属。

父母的每一次说话不算数,都在侵蚀着孩子心中宝贵的信任感。而信任感其实就像孩子心中的定海神针一样,让孩子可以乐观而充满自信的探索这个世界的美好的同时,抵御暴风雨的侵袭。

正如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如果儿童在最初几年对养育者没有足够的信任,没有形成健康的个体感,就埋下了心理失调的种子。”

我们常说世界正在偷偷惩罚放不下手机的父母,其实,世界又何尝不是在偷偷惩罚说话不算数的父母呢?

THE END

TAG:孩子  妈妈  宝宝  说话  父母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