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代诗人苏轼
有一个初露才华的高中生,从小立志要当一个作家。有这样的理想本来是一件好事,若能为此而努力学习,勤奋地写作,也许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但遗憾的是,这位高中生整天想入非非,认为自己有当作家的天赋,他不仅不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反而责备老师只会讲一些没有用的死知识,对老师的劝告置之不理,结果,在期末考试的时候,科科亮起来了红灯,无奈之下,只好辍学,自己去“专攻文学”了。
后来,他的“大作”被屡屡退稿,这种当作家的热情也逐渐被打击消退了,后来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俗话说:“做人要有骨气,但不可有傲气。”有傲气的人往往会因此而夸大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而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他们听不进别人的善意批评,总是处于盲目的优越感之中,逐渐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制力和坚持力都不同程度地退化,遇到困难时也无法坚强面对。
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让子女从小确定人生的目标,树立远大的志向,借以磨炼意志,奋发向上,这大概也是父母们的共同想法。但是,能够定下自己的目标,并按志向一生走下去的人毕竟是少数。这时候,父母的鼓励就非常重要了,当父母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的志向时,实际上也是在鼓励孩子提高自己的意志力。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提醒和鼓励往往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缺少父母的鼓励,孩子的放弃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嵇康的这段教子书,是要儿子立志并且坚持到底,不为外物所移,在今天看来也有积极意义。
一般说来,人的志向和理想一旦确立,就不要轻易改变,虽然人有时也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现实需要修正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但大方向和大目标是不会变的。如果今天自己定下一个奋斗目标,明天又给自己确定另一个目标,总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这样的人最终也不会成功。正如王安石所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之。”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一旦树立了志向,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的志向,千万不可轻易改变。
心理学研究发现:凡是做事矢志不移的人,都有两种心理因素作支柱,一是有远大的目标,二是有坚强的意志。无目标,没有动力;无意志力,往往做事半途而废。让我们记住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