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行为心理

孩子无理取闹?ta只是孤立无援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5-02 00:02:19
The Beginning

有这么一个情景:

孩子睡眠中可能做了噩梦,哭醒了。不睡了。妈妈好不容易睡下,迷瞪中,没有立刻去安慰小孩。孩子哭声变得急促。妈妈内心开始有些烦躁。妈妈去抱孩子,孩子用小胳膊腿把妈妈推开。妈妈不去抱,孩子又开始哭着喊妈妈。

妈妈说:

这孩子太磨人了,经常莫名其妙,因为一点小事动不动就哭闹。他越这样,我越烦。

这对母子之间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形上演。这个小孩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独自在家带娃。妈妈的情绪不太稳定,情绪好的时候很好,不好的时候会烦躁、缺乏耐心。

所以,母子间的亲密关系是爱恨交织的。孩子的确需要妈妈。但是他要的是能够接纳他情绪的那个妈妈。所以,当孩子推开妈妈时,是有愤怒在的。孩子想要推开的不是“妈妈”,而是妈妈的不接纳、不耐烦。

从这个角度说,当孩子发脾气、闹情绪的时候,不是他们无理取闹,而是他们着实太无助、需要被救援。他们被淹没在极大的负性情绪里,溺水一般,即将被未知感受吞没。他们的“无理取闹”、“难缠”,更像是在呼救。

可惜,现实中很多父母无法读到孩子情绪背后的台词。哪怕读到了,想去疏导孩子的情绪,也似乎一下子做不到,或者说,找不到门路。

譬如,有时候,孩子的某些情绪的确是需要引导的,孩子那些和情绪绑在一起的行为是现实适应不良的。很多父母要么会制止孩子的情绪,要么是任由孩子情绪奔溃而独自避开。

其实,这个时候,不妨试试《游戏力》作者科恩博士的办法。

科恩said:

用游戏的方式,就可以轻松帮到孩子去直面感受,去做那些让你害怕的事情。在一步一步接近挑战目标的同时,慢慢体会并处理自己的恐惧感受。

但是假如跟你说,不想去学校,那就不去;担心遇到狗,那就呆在家里;你不喜欢虫子,那么就不要出门……这样显然会让你会无法正常生活。

我们需要选择一个“中间点”,让孩子知道:我们可以慢慢去做,慢慢尝试,我会在你身边,陪着你,帮助你。

下面这两个小故事,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科恩的游戏办法,是如何帮到孤立无援的小孩的。

如何用游戏的方法,去帮助一个输不起的小孩

积木育儿后台,有位妈妈说:

我儿子五岁了,半年前开始学国际象棋,一直很有兴趣。每天晚上都想我们陪他玩,因为我们的水平也是初级,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他赢,他就很高兴。可是偶尔我们领先了几步他就着急不愿意继续进行下去,还生气的哭。做很多其他事也这样,输了就会闹。

特别追求赢,无法忍受输的孩子是怎样的孩子呢?他们平时多半是未曾被无条件接纳的孩子。当他们做得好、乖巧听话、符合父母预期的时候才更容易被看见。从这个角度说,输不起的小孩,是孤单的、充满忧虑的孩子。他们不可以输,输了就意味不被看见、不被接纳、不被爱。

那么,做父母的该如何去支援孩子?科恩博士是这样做的:

一开始先让孩子赢。因为这会让他们建立自信,变得有力量感,为自己感到自豪。

过阵子,跟孩子玩“看谁输”的游戏。这个游戏的关键是,要以夸张的方式表达你对输赢的感受——如果输了,你可以沮丧地大喊:“啊!我输了!我输了!”也可以“伤心地大哭,呜呜呜呜,我输了。”如果赢了,你要夸张地哈哈大笑,并且配合滑稽的身体语言。这会引得孩子哈哈大笑。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再被捆绑在“我必须赢”上面,而是通过笑声释放了紧张。孩子们往往身处互相竞争的世界,容易对输赢表现得很紧张。笑声能让他们放松下来,放松的孩子更愿意合作。

如何用游戏的方法,帮到一个恐惧的小孩

下面这个“干手器”故事里的小男孩,同样陷入了某种恐惧当中。孩子对于干手器的恐惧,到了让父母抓狂的地步。最初父母带着小男孩尽量躲避,可是这让孩子变得更加害怕。为了让孩子听不到那种声音,父母什么办法都试过了。仍然无效。

不少父母如果面对这种情况,可能会给这个小男孩贴上一个“胆小”的标签,甚至觉得孩子小题大做。还有的会说,男子汉,怕什么怕。然而,我们看看更好的做法是怎样的(下面内容摘自科恩博士《游戏力2》):

我(男孩妈妈)开始玩一些傻乎乎的“干手器怪兽”的游戏。要么我变身“干手器怪兽”来吹他的手,但是怪兽又傻又笨拙,常常撞墙或者绊倒。要么他当怪兽来吓唬我,把我吓得够呛。我们一起走进公共卫生间的时候,我装出既滑稽又害怕的样子。

如果时机合适,我就问他敢不敢离干手器近一些,同时镇定地告诉他,他不喜欢那个声音是很正常的,只不过这玩意儿是绝对不会伤害他的。

我遵循不心急、慢慢来的原则。一开始只是口头说说我要打开干手器,一段时间后真的打开,最后鼓励他把手放在下面。与此同时, 我也一直在家玩上面提到的“假装干手器”的游戏。

这位妈妈没有选择强迫孩子,但也没有逃避,因为两者都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妈妈的行为表达的就是:“我们要到那里去,但是我们不着急,慢慢来。”同时妈妈的情绪也轻松并且坚定。

妈妈和孩子玩的追逐游戏,以及“再向前一步”的做法,都是介于“逃避”和“强迫”之间的区域,这时我们是在帮助孩子直面自己的感受。这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在我们自己的成长路上,我们的感觉多数是被忽视的。很多时候围绕在我们耳边的是“你不该有这种感受”,或者“高兴一点,别难过别生气”。

孩子们更希望听到的,其实是:“你害怕,没关系,我来帮助你”。

心理学家们都说,当父母最要紧的是,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足够大的容器,去接纳孩子,去给孩子恰当的回应。就好像一面灵活的镜子。当孩子对妈妈伸出手,妈妈也伸出手,这是身体的镜映。当孩子对妈妈咿呀地叫,妈妈也咿呀地回应,这是语言上的镜映。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妈妈看见了孩子的情绪,并允许孩子情绪的释放,为孩子的情绪命名,这是情感上的镜映。

然而,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我们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

对孩子来说,成长的过程的确是充满未知的恐惧、无助感和忧伤的。对大人来说,养育孩子的过程同样满是艰辛、挫折和疲惫。父母不可能永远对孩子呈开放的、接纳的状态,孩子也难免遭遇挫败。

当你陷入某种困境,请放低对孩子的期待(你应该是个更乖的孩子),也放下对自己的期待(我应该是个更好的父母)。不妨从严峻的现实,切换到好玩的游戏状态,试试游戏的办法,并享受和孩子游戏的过程。

这样也许会更有效。

THE END

TAG:孩子  妈妈  情绪  父母  游戏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