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次说边界之内尽量自由,
那就意味着一切听孩子的吗?
肯定不是这样。溺爱效果不好。
父母只是不强迫,不等于没态度。
这仍是自由人与自由人沟通的问题,
生活中并非只有听我的vs.听你的。
自由人之间经历万千复杂的事,
都可以“商量商量”。
父母与孩子之间避免权力之争,
并非依靠父母的软弱和溺爱,
而是需要有比斗争更好的解决之道。
这一篇我们就讲更好的解决之道:
沟通与协商,而沟通的基础是倾听。
【经典说】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儿童一出生就有愿望也具有能力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自我感受。
沟通和对话所必需的相互倾听和相互期待的能力,是思想的特质,也是儿童明显具备的智能。
什么是倾听
倾听时应是开放的、敏感的,照顾听者和被听者两方面的需要,不仅用耳朵,而且要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倾听活动。
倾听自己——“内部倾听”——能鼓励我们倾听别人,而反之,当别人倾听我们时也如此。
倾听应欢迎并开放地对待差异,承认别人的解释和观点的价值。
倾听是学习关系的基础。通过行动和反思,学习便在主体头脑中发生,并通过想象和交流而成为知识和技能。
我们在学校和家庭中可以给予儿童的最重要的礼物是时间,因为有时间便可以倾听和被倾听。
幼儿天性赋有此种品质,他们是周围万物的最佳听众。
他们倾听生活中所有的形状和颜色,他们喜欢倾听他人——成人的和同伴的,他们觉察到倾听对于沟通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当儿童把他们的心理图像或理论与别人交流时,他们同时也在对自己进行表述,发展更为自觉的自我意识,这就是儿童“内在的倾听”。
教育者的任务不仅是允许儿童表达他们的差异,还要使他们有可能通过协商进行交流,对各自的想法加以比较。
【晴妈说】
这一篇选择经典材料时颇为踌躇,
不少亲子沟通的书强调说话方式,
操作起来都显得有一点复杂,
留到下一分支再专门讲语言表达。
最终选了这本讲瑞吉欧的书,
主要的原因是:它强调倾听。
我们在生活中的沟通常常无效,
是因为相互听得太少,说得太多。
衡量对话有效与否,简单的标准是:
是否根据对方的话调整自己的话。
若不管对方怎么说,自己都不变,
那不是对话,是比赛演讲。
成功对话首先要听懂对方的意思,
发表观点之前,先问问自己:
“他是这个意思吗?我确定吗?”
我们有时候与孩子沟通有困难,
是因为倾听之前就抱定了想教导的话,
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倾听各种信号。
孩子的哭闹也是一种表达,他是在说:
“我太难受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越不去倾听,越激化他的困扰。
最终希望我们的倾听促进孩子的表达。
听他说话时,给他足够长的时间,
另一方面是要让孩子感觉表达有意义。
“表达有用”,是非常重要的促进,
要么是能被安抚,要么是得到改善,
至少是感到自己能被理解。
回到我们的管教,上次说到,
边界之内的事情尽量给予宝宝自由。
但无论如何,不可能毫无矛盾,
还是有很多事情宝宝和父母冲突。
矛盾的解决,通常可以依靠协商。
所谓协商,就是在有效沟通之后,
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协商分成两步,一是相互理解,
二是共同接受遵守某种契约安排。
先说第一点:理解。这点常受到忽略,
但成功的协商必须照顾双方意思,
如果只是单方意思,应叫霸王条款。
每当孩子不听话,父母总是心急,
恨不得跳过理解,直奔管控策略。
霸王条款的结果也很自然,
对方会轻易违约,还不觉得有愧。
“这是你的条款,跟我没关系。”
只有双方合意的契约才可能执行。
和平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与孩子有效沟通、照顾他的意见。
这就需要倾听、鼓励、接受意见。
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心声,
只有符合其心声,孩子才接受契约。
从很小就可以鼓励小孩表达自我,
一是引导孩子观察事情和感受,
二是在合理范围内接受孩子的要求。
你接受他,他才可能自愿接受你。
解决途径的第二步是建立契约。
双方寻找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在正面管教、PET父母训练中都提到,
避免权力之争需要寻找共同方案。
父母的谈判权力大一些可以,
只给予有条件、有限选择也没问题,
但重点是在过程中记住最终目的:
通过尊重孩子,让孩子学会尊重人。
当然,生活中的问题往往在于,
孩子的契约精神太弱,总是违约。
父母在这个时刻非常容易暴躁:
说好了又耍赖,还是揍一顿有效。
但这里面最大的trick在于:
父母仅想成事,还是培养契约精神。
除非“打屁股”最初在协议里达成,
否则就属于契约之外随意的惩罚,
久而久之,只会让孩子更不重契约。
最好的惩戒就是强制执行合约,
孩子的不满哭闹,已经是惩戒。
最终期望他懂得思考、承担承诺。
沟通理解,寻找共同接受的解决方案,
达成契约,学会遵守承诺和约定。
这需要花很久来培养,但值得。
而一旦良性循环,生活会简单很多。
你会惊讶地发现孩子能完成契约,
两岁孩子说话算话的精神都是惊人的。
当然,还是有很多时候无法解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