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长大后的社会生活程度
迄今为止关于自闭症的讨论偏向于关注儿童,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严酷的事实是,今天自闭症在孩子中流行意味着以后会看到很多成年自闭症患者。相关数据非常惊人:未来10年左右,将有超过50万患自闭症的儿童迈入成年。有些患者的症状没那么严重——亚斯伯格症(HFA),即“高功能性自闭症”,这些患者可以过较为独立和充实的人生,但即便是这些亚群体也需要一些支持,而那些低功能自闭症患者对于外界帮助的需求将是深刻而持久的。 其实,想要自闭症患者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就应当视这些群体为社会中的一部分,与其注入更多同情,不如对他们寄予信心。自闭症孩子长大后到底会发展到何种程度,更多依赖于身边的环境和父母的态度。如唐纳德·特里普利特,作为自闭症历史上的第一人,至今80岁的他虽不说与常人完全一致,但由于家庭的关爱,他走入了人群,先后去过36个国家和美国28个州旅行,还参加过美国职业高尔夫球协会举行的无数次锦标赛。
自闭症孩子长大后的婚姻与交友
对每个自闭症患者而言,都应当尊重他们自我的世界。关于人际方面,应当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强求。因为这个世界对于他们任然有太多危险和漠视。对于自闭症患者来说,真正走入他们心灵的人,愿意真正接纳他们的人,他们都是愿意陪伴的。他们不需要痊愈,他们只需要不断的成长。
自闭症孩子长大后的就业能力和发展
在美国,对自闭症者职业培训项目的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已有许多成功案例。例如,在一个高中转衔计划SEARCH项目(该项目服务于全美国几十个地方的成年自闭症者)的临床试验中,参加者完成了嵌入在一个大的社区商业之中的为期9个月的实习计划,比如在一所医院中,轮换不同的工作岗位并学习实用技能,又如搭乘公共交通去上班。他们还得到了自闭症专业人士的个性化支持。对照组则接受所在学区提供的标准服务。研究的结果令人鼓舞:在24名参加了实习计划的成人中,有21人在完成该习计划以后得到雇用,而在对照组中的16人中仅有一人,并且这种差别一直持续到三个月以后。或许更重要的是,那些参加实习组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更加独立。在日本,有一家由政府和家长共同组建的“榉之乡”专接纳18岁以上自闭症患者的托养机构。他们相信,“无论症状多么严重的自闭症人,都是能够劳动就业的。”据了解,“榉之乡”的设施包括:初雁之家,负责基本工作训练,包括4个作业室;制作所,包括钉制木质包装箱底托和废旧物体分解两项作业;多机能型设施,负责贩卖面包、设施清扫等;组合家庭,负责下班后的生活起居照料;发达障碍者支援中心,负责接待来访、委托事业及启发与研修。 目前,我国从2013年到2015年,我国追加投入了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试点专项资金4600万元,来协调教育等部门对自闭症孩子的融合教育。针对自闭症患儿的救助体系还需要更加完善,来解决自闭症患者今后的教育、培训、就业等方面的支持。
自闭症=天才?看看自闭症患者中的一些名人
许多自闭症患者都是闻名的天才,尤其在过去对自闭症不了解的情况下,有不少自闭症患者都被认为是天赋异禀的天才。如在TED大会上演讲成名的丹尼尔·谭米特,他一周就能掌握一门语言,他是2本畅销书作者,可以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2万多数字,被称为“人类自豪的天才特例”,在2007年《英国每日电讯报》“100位在世天才”评选中位列第15名。 现年31岁的德雷克·帕拉维奇尼先天失明并患有严重自闭症,至今仍不会数数,不懂穿衣吃饭。但他竟是一个四岁起就无师自通的钢琴奇才,对所有乐章过耳不忘,被誉为“再世莫扎特”。据悉,德雷克被公认是全球23名自闭症天才之一,不久将推出其首张个人音乐专辑。
其实还有许多的名人如贝多芬、莫扎特、安徒生和康德都被认为有自闭症特征。英国自闭症协会发言人巴滕说:“我们应避免将患有自闭症的人定型为天才或其它类型,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才能和需要。”
影响自闭症孩子长大以后的关键,还是家长的陪伴和及早的治疗。自闭症孩子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接纳,融入社会程度就越高。自闭症者需要的正是这种无私的帮助,需要的是用爱心和知识为其引路的老师,其实这也是每个孩子所能梦想拥有的最珍贵的财富。不抛弃,不放弃,一个更加宽容的世界才能让自闭者在崎岖的人生路上始终明白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但并不比别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