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拉夫罗夫:“5月21日后,或不再承认泽连斯基为乌总统”

来源: 更新时间:2024-03-29 19:19:01
The Beginning


拉夫罗夫谈论泽连斯基总统身份

参考消息网3月29日报道 据俄新社3月28日报道,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说,在5月21日泽连斯基的原定总统任期结束后,不排除不再承认他为乌克兰领导人。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瓦西里·涅边贾发表声明称,泽连斯基关于不举行总统选举的个人决定使其从5月21日起成为“非法领导人”。

拉夫罗夫对此评论说:“至于5月20日和21日会发生什么,到时候再说吧。也许到那时也不需要承认什么了。”

报道称,乌总统大选原定于3月31日举行,但由于战时状态和全国总动员,泽连斯基表示,当前选举的“时机不成熟”,并强调应结束相关话题的讨论。

涅边贾指出,越来越多外国伙伴呼吁莫斯科继续与基辅开展谈判以结束作战行动,但问题在于5月21日之后要与谁谈判,至少需要一个假定人选。(编译/郑钰)

延伸阅读

俄方若认定乌方参与恐袭 俄乌冲突性质或发生重大转折

距离俄罗斯大选结束不到一周,3月22日晚,莫斯科近郊一音乐厅发生严重恐袭事件。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ISIS-K”)迅速认领。23日下午,俄总统普京发表电视讲话,誓言将追究所有袭击者的责任并找出其幕后势力。

据相关消息,截至目前,俄联邦安全局已抓捕11名恐袭事件相关参与人,其中包括4名直接参与嫌疑人,这4人已被莫斯科法院正式批准逮捕。

莫斯科州音乐厅恐袭事件的相关调查仍在进行中,但目前各方传出的消息混乱。比如,事发后有消息指出,美方曾在3月7日发出过“安全警告”;再如,有俄媒称,被逮捕的4名直接参与嫌疑人为塔吉克斯坦籍,尽管此前塔吉克斯坦外交部针对网上流传的类似信息作出否认;又如,各方打起“舆论仗”,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指称美国试图通过提及“ISIS”为乌克兰打掩护,但乌方早前否认恐袭中存在“乌克兰痕迹”等等。

无论如何,这次恐袭会对俄罗斯社会带来什么影响,俄罗斯国家安全是否存在较大隐患?俄方誓言报复,但是否有精力在俄乌战场之外开辟打击“伊斯兰国”的第二战线?对刚刚赢下总统大选的普京而言,恐袭是不是“下马威”,新任期面临哪些挑战?对此,观察者网采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长赵隆研究员。


莫斯科音乐厅遭恐袭后的画面

观察者网:3月22日晚莫斯科州“克罗库斯城”音乐厅发生恐袭,这可能是近十年来俄罗斯国内最大的恐袭事件;很快,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ISIS-K”)认领。而在此之前,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曾发出警告。为什么是“ISIS-K”?本次恐袭会对俄罗斯造成什么影响,俄方会不会采取报复行动?这是否说明俄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出现大漏洞?

赵隆:虽然对恐袭幕后黑手的调查仍在进行中,但根据现有信息和证据来看,“伊斯兰国”的主动认领有着某种内在逻辑。一方面,俄罗斯早在2014年就将“伊斯兰国”认定为恐怖组织,禁止其在境内活动。2015年,俄军以反恐名义大规模空袭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势力,并支持阿萨德政府对该恐怖组织的清剿行动至今,加剧了双方的敌对立场,“伊斯兰国”及其分支机构曾多次针对俄境内和海外机构发起恐怖袭击。

另一方面,2019年后,随着多国共同对“伊斯兰国”的打击,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仅有分布在阿富汗、中亚等国的分支机构策动小规模袭击。此前,该组织通过主动“认领”伊朗连环爆炸案、布鲁塞尔枪击案等恐袭事件以增强“存在感”。因此,不排除该组织希望利用恐袭重新进入国际视野,吸引更多资金和人员的加入。

当然,最终还需根据俄安全部门经过调查审讯公布的证据,才能对此次恐袭的组织方、参与方、策应方等各种细节进行认定。

此外,关于美国此前发布的“安全警报”未得到俄罗斯重视的指责,存在一定客观原因。首先是政治因素。3月19日,俄总统普京出席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会议并发表讲话,称“西方政客关于对俄罗斯的恐怖袭击可能性的挑衅性声明是公开的勒索”。在总统大选的特殊背景下,美国的这种“安全警告”可能被俄方视为政治操弄和舆论战的一部分,旨在扰乱民众参选意愿。

其次是时间因素。由于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发布“安全警告”的时间为3月7日,且明确提出未来48小时内存在袭击危险,俄安全部门可能认为美国情报中的“恐袭危险”在3月22日时已经解除,因此出现了心理懈怠,造成国家安全漏洞。

观察者网:目前恐袭还在调查阶段,有些真真假假的信息令人关注:稍早前传出消息有塔吉克斯坦公民参与其中,但塔方外交部很快否认,称未从俄政府收到证实信息。不过据俄媒最新消息,称目前逮捕的4名嫌疑人为塔吉克斯坦人。这倒是让人想起前些年阿富汗政局更替、地缘局势变动之下,周边国家曾对该地区恐怖势力的流动提出警告,尤其是塔吉克斯坦边境及其国内的恐怖主义形势令人担忧,虽然这次恐袭尚未出最终调查结果,但这一消息是否会在中亚地区引起一些安全动荡?

赵隆:自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盘踞在阿富汗境内的各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势力就逐步向中亚国家、高加索地区外溢。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作为阿富汗邻国,相关边境地区的反恐行动持续已久。此次恐袭事件肯定会增加中亚国家对于恐怖主义势力回潮的警惕性,哈萨克斯坦等国在第一时间就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各国可能会提升反恐安全的级别。

此外,如何进一步开展联合反恐、情报共享等合作,也将成为即将于今年7月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的议程中。


莫斯科恐袭4名嫌疑人照片公布 图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观察者网:此次恐袭会不会与俄罗斯的对外军事行动联动起来,同时成为乌克兰、北约等各方利用的时间契机,使俄罗斯必须同时应付外部战争和内部安全麻烦,从而让局势走变得更复杂微妙?目前状况下,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吗?

赵隆:关于此次恐袭是否由乌克兰情报部门组织、资助或策应等猜测,目前缺乏直接证据,但俄官方如何看待、定性和对外解读此次恐袭,其重要性超过对恐袭原因的分析。

从俄总统、高官、外交和安全部门发言人、媒体等多方面的第一时间表态来看,乌克兰“间接参与”其中的认定可能在所难免。如果俄官方做出结论,认定乌克兰以远程遥控、组织策划、资金资助等各种方式参与其中,利用“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等极端组织制造混乱,则恐袭可能成为改变乌克兰危机性质的重大转折。俄罗斯可能因此启动更大规模的军事动员,提升乌克兰战场行动的规模和烈度,加速推动全社会的战时转型,争取利用美援乌停滞期争取更多的谈判筹码。

2024年,俄国防预算达到10.7万亿卢布(约1200亿美元),同比增加68%,分别占财政支出的30%和GDP的6%。智库研究表明,根据当前的乌克兰战场烈度和消耗水平,以及俄罗斯财政收支情况,俄在前线的行动至少还能维持18-24个月。因此,俄罗斯对于乌克兰前线的支持,受恐袭事件后国内安保需求干扰的影响应该可控,而民众因此出现的愤慨与报复情绪,还可以被转化为对战场的支持。


当地时间3月25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共青团真理报》上发布题为《拜登爱的不是世界,而是“伊斯兰国”》的文章

观察者网:尽管此前外界都知道俄大选毫无悬念,但也心存猜疑,普京高票当选是否意味着未来执政一帆风顺,如今这么快就发生大型恐袭,对其开启新任期意味着什么,会面临哪些挑战?

赵隆:从目前看,普京新任期面临同时应对“两大战线”的压力。首先是以乌克兰危机为代表的“外部战线”。普京能否以俄罗斯自身的战略需要,国际社会的接受底线,以及俄全民期待的标准取得“胜利”,决定着其作为总统的第五个任期的成败。其次是确保国内安全和稳定的“内部战线”,包括提升全社会对“战时状态”的适应度和韧性,同步应对境内的反无人机、反渗透、反恐等多重挑战。

而在发展层面,“准战时状态”下经济结构转型的动力能否持续也是一大考验。2023年,虽然俄通过扩大政府投资、军工产业链的产能提升等转型措施,交出了亮眼的宏观经济数据,长期以来困扰的“能源依赖症”似乎得到缓解,但从长远来看,通过军工订单和政府投资产生的经济转型动能的可持续性,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民生造成的后续效应,美欧等国实施的各类“二级制裁”导致的贸易和金融交易梗阻等一系列问题依旧严峻,如何实现安全与发展的相互促进,提升经济韧性和社会凝聚力,平衡军工产业和民生需求仍然存在较多不确定性。

观察者网:您不久前去俄罗斯走访,虽然当时尚未开启大选,但以您对俄社会的观察,俄民众对于普京继续执政这一问题究竟有何评价,不同区域、群体有什么差别?而就在大选结束后,22日俄总统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称,现在的状态已不适宜称特别军事行动,应该是战争状态,为什么大选一结束再次改变俄乌冲突的叙事模式?

赵隆:普京成功连任后,对于避免乌克兰战事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防止“厌战”心理影响投票意愿的需要已大大降低。3月22日,佩斯科夫关于“俄罗斯已经事实处于战争状态”的表述,表明保持社会与战争“距离感”的政策导向出现调整。

虽然理论上讲,普京可以执政至2036年,但其首先需要凝聚全社会对其在“两大战线”上取得胜利的支持,并确保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普京在最新的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的指标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奠定普京在维护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战略利益和现代化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历史地位。

观察者网:当然,从战争相关方来看,乌克兰本来今年也有总统大选,但现在因战争紧急状态取消了,俄罗斯大选的进行,会对乌克兰社会带来反刺激吗?至少在过去一段时间,乌克兰内部的“不和谐声音”也有所浮现,比如更换防长争议,比如有些前政治高层出来喊话等,而泽连斯基还能否延续战争早期的形象与支持度,怎么看乌内部的一些“不安”?

赵隆:普京毫无悬念地赢得此次总统大选,对此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各方都存在明确预期。美欧等国对于通过影响俄大选或社会舆论,改变乌克兰危机走势的兴趣和可行性都已大幅降低。美欧对乌军援和乌“大反攻”受阻,导致泽连斯基撤换乌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内。由于扎卢日内在乌克兰国内和西方都被视为可以信任的人,这个决策曾引发争议。

但我们需要看到,泽连斯基、扎卢日内、西尔斯基等一众人之间的分歧,并不是存在于赢得战争胜利、重新恢复1991年边界等重大战略目标之上,而是在于战术规划、积极防御的重点与执行等技术性问题上。

即便乌内部各种政治势力有不同的需求,包括基辅市长维塔利·克利奇科曾表示,将乌军前总司令扎卢日内解职是错误的,但在战争延宕的背景下,没有人敢于将这种不满和斗争上升至与总统泽连斯基的直接矛盾。

同时,乌克兰战斗到底的战斗意志力不仅源自外部支持,还基于国家和民族身份认同的重建,并且反向赋予泽连斯基执政的合法性。俄乌两国领导人、政治精英、社会民众对于根据各自标准取得胜利的战斗意志力,不会因战术层面的分歧而快速减弱。

观察者网:除了俄乌之外,今年还有美国大选和欧洲议会选举这两场重要选举,怎么评估美欧选举的外溢作用?去年底一度传出俄罗斯秘密与美方接触的消息,但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选举及相关局势未定之时,俄罗斯不会早早释出真正谈判的意向?

赵隆:对俄罗斯而言,特朗普坚持的单边主义、美国优先等理念,以及作为“政治异类”对美国国内、跨大西洋关系和盟伴体系带来的冲击效果,显然有利于俄罗斯在乌克兰前线的行动,以及俄罗斯整体的外部环境,其利益至上的风格也便于进行交易和妥协。

然而,特朗普在对俄立场上面临党外压力和党内制衡,都将极大限制其政策边界的调整,其所谓“上台后立即停止对乌援助,将美俄带回谈判桌,24小时内结束乌克兰危机”等一系列表态,更多是迎合部分选民需要的话术,在立场展现与政策实践之间可能存在较大落差。因此,不应对美俄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存在过高期待。


特朗普自诩,若自己当选总统,将在24小时内结束俄乌冲突 视频截图

受到特朗普可能再度回归的焦虑感影响,欧洲逐步将其在乌克兰危机中的底线目标从乌“必须赢”调整为“不能输”,推动安全化转型应对“特朗普主义”回潮,通过与乌克兰签署双边安全保障或合作协议,减少内部决策分歧和对外依赖,但其决心和能力之间还存在一定鸿沟。

总体来看,美国或欧洲的内部政治架构出现变化符合俄罗斯的期待,以实质性妥协为条件的谈判意愿,也可能出现在美国大选结果尘埃落定的前后。

观察者网:最近,中国特使李辉到访俄罗斯、乌克兰、波兰与欧盟总部,为何此时再次出访?据路透社称,在瑞士主办的乌克兰全球和平峰会,已向中国发出邀请,中方参加了其中一场预备会,但目前俄罗斯还未在邀请名列,中国的穿梭外交能发挥什么实质作用,既要摆脱欧美的质疑与“围攻”,又要沟通各方方案并表述自己的意见?


3月2日傍晚,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抵达莫斯科,开启乌克兰危机第二轮穿梭外交。当晚,李辉特使同俄副外长加卢津举行会谈 图自中国外交部网站


3月7日,李辉特使乘火车抵达乌克兰首都基辅,与乌方举行会谈,图为李辉特使与乌外长库列巴 图自中国外交部网站

赵隆:此轮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穿梭外交,具有重要的时空背景。一是危机陷入战场上和政治上的“双重僵局”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微弱的战线变化和巨大的人员伤亡表明,仅通过军事手段结束危机的代价和难度越来越高。

二是在部分国家,战争的“疲劳感”加速向战略上的“焦虑感”转变,战略耐心、经济韧性和社会共识承受压力,对中国发挥建设性作用也更为期待。

三是乌克兰危机最终可能出现“多输”局面,迫使各方对于恢复接触对话、探索政治解决方案的兴趣重现。

此次出访有助于明确各方立场和关切,减少因沟通不畅产生的误判,争取各方把“促谈”作为绝对优先议题,置于停火、止战、战后安排等阶段性目标之前。

此外,中国特使的两轮“穿梭外交”都把重心放在欧洲,这表明在中国看来,化解危机不仅需要解决各方的现实安全关切,还需要从危机爆发的根源入手,特别是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地区安全架构,才能实现持久和平与稳定。

THE END

TAG:俄罗斯  莫斯科  乌总统  拉夫罗夫  泽连斯基  总统大选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