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知识学习的过程,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5-24 15:00:39
The Beginning

知识学习的过程,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墨守成规的学习,让孩子失去了思考、创造的能力,按部就班的学习,才会得到重视和表扬!

想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我们要学习放手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但是不是就意味着,学龄前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会对创造力的发展适得其反呢?

我想很多人可能也都经历过这些类似的纠结时刻:

孩子上画画兴趣班,会不会抑制画画的灵感?

背诵会让孩子变成墨守成规的书呆子吗?

学龄前学习拼写和文字,孩子会不会被禁锢了想象力?

这些纠结太常见了,最大的争议,当然是担心学龄前的孩子,因为学习和培训,破坏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甚至有专家呼吁,“莫让孩子的创造力被带歪,孩子最好的培育方式,就是不教、不导、不作答”。

真的是这样子吗?今天这个文章,便是来给大家解惑的。

成熟的创造力,离不开知识的输入

很多父母害怕知识传授会给创造力带来毁灭式影响,其实也是在一刀切地看待问题。

在很多成人潜意识里,知识代表了死板,只要涉及到关于知识的教导,本质上就是一种机械化培训,自然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

因为创造力不靠训练习得,所以最好的保护就是不教不导不培训,孩子知道越少,就越不受束缚了。

但那是错误的,错误在于父母根本不理解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全貌。不仅忽视了孩子在创造力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位置,也不理解学习是创造力的基础。

事实上,成熟的创造力,离不开知识的输入。创造力并不是无根之木,更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持续发展的肥料,也和知识紧密结合。

孩子学习并掌握基本技能,并不会抑制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在孩子的创造力潜能能真正发挥之前,知识与技巧是必须的。很多时候,能力与能力之间彼此成就。

孩子的思考过程离不开聚拢和扩散

聚敛思考让我们只产生一种答案或单一的解决方法,但扩散思考则会出现许多答案。

要培养成熟的创造力,聚敛思考和扩散思考的能力,缺一不可。

知识是孩子创造力的基础素材,但是如何提供适当的知识(聚敛思考),也是考验爸爸妈妈的陪伴功力。

我分享我的两个小心机:

第一个小心机:让孩子保持认知灯泡体验

对于孩子来说,最理想的学习知识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认知灯泡体验”。

当孩子通过分析和摸索发现一个解决办法或者找到一个答案时,他头顶上就像亮起了一盏灯。我们把这种情况命名为“认知灯泡体验”,那就是突然之间,孩子大脑里打开了一盏灯,意识到“我懂了”。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持续地处在认知灯泡体验的兴奋感中,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探索的惊喜感便会一直保留,这便是很多孩子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内驱力。

对于父母来说,要想孩子达到“我懂了”的状态,就是要想办法引导孩子逐步理解、吸收我们要传递的知识,让这些知识变成他们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习一个复杂的游戏和逻辑指令,我们可以把指令进行拆分,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告诉孩子,孩子完成了第一个步骤,再告诉孩子第二个步骤要做什么,孩子完成了第二个步骤,再告诉孩子第三个步骤要做什么等等。这个过程看起来缓慢,但都是很好的认知灯泡体验的示范。

对于低幼的孩子来说,认知灯泡体验可以降低知识吸收的“挑战难度”和“威严压力”。对低幼的孩子来说,这个体验是邀请低龄孩子去进一步接受挑战,走进探索世界的桥梁。

第二个小心机:避开过度的知识教导方式

为什么标准答案会让人引起对扼杀创造力的担心?正是因为过度教导。

过度教导会让很多孩子的创造力枯竭,这里主要是两种过程,一是对孩子所有的问题都设置了标准答案,二是无时无刻都在对孩子进行知识科普和纠正答案。

凡事都设置标准答案,只能让孩子学会跟着标准走。比如日常生活中你也许会和孩子说这些话:

  • “太阳是红色的,宝宝,你怎么画成了蓝色呢?”

  • “1加1当然等于2,你说1加1等于1是错误的。”

  • “我告诉你最快的解开这个谜题的方法,你只要记住我这个办法就可以了。”

无时无刻都在对孩子进行知识科普和纠正答案,则更显而易见。比如日常生活中你也许会做这些事情:

  • 看到孩子在用积木拼图形,如果孩子告诉你“这是我的小熊”,你会立刻纠正他,“小熊才不是这样子拼,你这个样子就是四不像”;

  • 发现孩子想探索科学实验,比如拿洗手液去制造泡泡水,你忍不住直接上手教导了,“洗手液才变不了泡泡水呢,这根本就是不同成分的东西。”

凡事都给孩子设置标准答案,孩子自然也会在生活中习惯了定势思维,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只有一种答案,而当标准答案成为孩子活动的唯一标准的时候,答案自然便会成为孩子思想和线索,最终只会捆绑住孩子本身天性的创造力。

其实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好的知识让人回味无穷,却点到即止。

因为孩子真的需要通过寻找和体验,才能更好地感受和吸收知识。

鼓励提问+创意模仿,开发扩散思考能力

说完聚敛思考,那如何鼓励孩子运用知识技能来进行创意思考(扩散思考)呢?我再分享我的两个小心机:

第一个小心机:鼓励提问

经常鼓励孩子提出问题,是激发创意的必经之路。

让孩子可以从提问中找到探索世界、发现规律的好奇心,其实可以帮助孩子去搭建知识和体验的完整性,也可以避免孩子只浸泡在灌输式的信息输入过程。

举个例子,即便让孩子去背诵运算口诀表,如果孩子不能真正明白数与数之间的关系,那这样子的数学运用,其实对孩子来说启发是有限的,既达不到对知识的认知灯泡体验,更无法让孩子保持对创意的好奇之心。

这样子的知识我们只能称之为“死知识”。

如何才可以让孩子掌握的知识“活起来”呢?那就是增加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刺激,我们可以跟孩子玩生活中的数学游戏,让孩子明白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甚至还可以运用场景来帮助孩子理解,我们向孩子提出问题,也鼓励孩子也提出一些问题。

经过这些具体的体验,孩子才可以真正把知识盘活,火山才可以复苏,才知道如何更好地去运用好这些知识。

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好对孩子好奇心的鼓励提问。

在教授孩子知识的过程中,是否有允许和鼓励孩子将知识在生活中进行检验、观察、思考、提问和犯错,只有这些做到了,知识才不会成为孩子创造力的阻碍。

第二个小心机:创意模仿

有一种很好的启蒙训练,是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即便是有“参照标”,但我们还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自由表达,让我们在标准之外,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标准,和发挥出我们自己的特点。

那便是创意模仿游戏。这个游戏,我经常和我家两孩子形容说是“魔法人游戏”。

比如我经常和两个孩子玩过的游戏清单包括:

  • “一个拨开了皮的香蕉”游戏

  • “圣诞老爷爷背着礼物在屋顶上行走”游戏

  • “一顶在风中飘扬的绿色帽子”游戏

  • “皮球在地上弹跳的身影”游戏

  • “船在大海中翻滚的样子”游戏

  • “冰块融化的心情”游戏

  • “云在天空中改变过的形状”游戏

这些名字都是我们自己开脑洞想的,你也可以列举一堆。

命题作文的要点只有一个,便是需要足够形象。大家可以仔细揣摩每一个游戏的名字,比如“一个拨开了皮的香蕉”、“圣诞老爷爷背着礼物在屋顶上行走”、“一顶在风中飘扬的绿色帽子”,每一个游戏的命名都是一幅充满想象空间的物品、场景、或故事。

以“一个拨开了皮的香蕉”游戏为例,这是我和孩子的“命题作文”,孩子拿到这一个选题后,就要想象自己是一个“香蕉”,并且要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来示范这个选题,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香蕉,以哪种心情,用哪种状态,呈现“拨开了皮”的效果呢?

你会发现玩这个游戏,全家一起上阵的时候,简直就是五花八门,各种好笑的、滑稽的香蕉形象让人忍俊不禁,各种奇形怪状的描述让人捧腹大笑。轻松又益智,还开脑洞,就是这个游戏的特点了。

只有当孩子认识到,很多看似绝对标准的东西,但其实也同样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知识和想象力之间原来并不冲突,孩子才能积攒更多的突破自我的勇气。

只有让孩子保持和感知到自己的特点和创意,他们才不会害怕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才不会胆怯地产生“我和别人不一样,是不是就是错”的害怕。

用游戏的方式去卸下孩子的枷锁和压力,让孩子没有后顾之忧,自然也可以给孩子的自由表达和创意探索提供土壤。

关键是,让孩子可以去思考,也可以去想象,最终还可以去体验实现的探索过程。

不必惶恐不安,也不要矫枉过正。

担心知识培训会扼杀孩子创造力的背后,实际上是对自己如何保护和解放孩子创造力的忐忑和不自信。

很多时候,学习并不会扼杀孩子的创意,关键是我们在过程中的引导。

让孩子既能掌握良好的聚拢思维,也能有足够的机会去发展扩散思维,只有这两个环节都能做的妥当,孩子才能真正地、源源不断地、给自己的创意加上足够的原料。

或许最难的,恰恰是我们如何不偏废于任何一种思考模式,博采众长,让百家之法,都能恰当地为我们所用。

THE END

TAG:孩子  创造力  知识  创意  游戏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