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综合百科

蛏子百科 蛏子的简介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4-24 02:38:42
The Beginning

蛏子,学名缢蛏,属软体动物,是双壳纲帘蛤目贝类动物,生活在海洋之中,为常见的海鲜食材。贝壳脆而薄呈长扁方型,自壳顶到腹缘,有一道斜行的凹沟,故名缢蛏。据清《宁海县志》记载:蛏、蚌属,以田种之种之谓蛏田,形狭而长如中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目录

1.生活习性

2.形态特征

3.分布范围

4.养殖技术

5.营养价值

生活习性

蛏子,适宜生长于海水盐度低的河口附近和内湾软泥海涂中。养殖蛏子要选择风平浪静、潮流畅通,常有淡水注入的港湾或平坦的滩涂,底质以泥质或泥略带沙为宜。

在开春清明前后播苗。一般人工养殖在8个月左右即可起捕,(此时平均每公斤在80只左右).如果是自然种殖的话,差不多要9到10个月,每公斤要100只左右。蛏子按养殖时间长短,又分为一年蛏、二年蛏、三年蛏。

栖息在潮间带至浅海砂泥底,以强而有力的锚形斧足直立生活,将身体大部分埋入砂泥中,但若是遇到危险或环境不良时,会自割其出、入水管而迅速将身体全部埋入砂泥中。竹蛏大部分栖息在盐分较低,且水深大约二十到五十公分的海域中。分布在热带,在大陆东南沿海产量较多,在台湾则多产于中南部,尤其是台中及云嘉一带的砂泥海域。

形态特征

软体动物,贝壳长方形,淡褐色,生活在沿海泥中,肉味鲜美。学名缢蛏拉丁名,贝壳脆而薄呈长扁方型,自壳顶到腹缘,有一道斜行的凹沟,故名缢蛏,宁波沿海一带多滩涂,对养殖蛏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宁波大众海特产,宁海长街一带,面临三门湾,常年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水咸淡适宜,饵料丰富,土质以泥沙为主,因而蛏子生长快,个体大,肉嫩而肥,色白味鲜,故得名长街蛏子,据清《宁海县志》记载:蛏、蚌属,以田种之种之谓蛏田,形狭而长如中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竹蛏科。常见的为大竹蛏(Solen grandis)。贝壳光滑,黄褐色,有光泽,壳质脆薄;表面突出,背缘与腹缘平行,后端纯圆,呈长方形,生长线明显,长约11厘米,好像两枚破裂的竹片,故称为竹蛏。贝壳内面白色,有的能见到淡红色彩带。足部肌肉黄白色,极为发达;前闭壳肌痕长,后闭壳肌痕三角形。出水管和入水管常伸出壳外,短而粗。栖息浅海和潮间带沙中,掘穴栖居,如向穴中放些盐水,动物可由穴中跃出。受惊时水管易自切。在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肉味鲜美,鲜食、干制均可。

分布范围

产地: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不少地方已进行人工养殖。

大竹蛏贝壳长,达14厘米,一般壳长为壳高的4~5倍。亮口缘与腹缘平行,只在腹缘中部稍向内凹。壳顶位于壳的最前端,壳前缘截形,后端圆。两壳合抱呈竹筒状,前后两端开口。壳质薄脆。壳表光滑,被黄褐色壳皮,有时有淡红色彩带。生长线明显,沿后缘及腹缘方向排列。壳内面白色或稍带紫色,可见淡红色彩带。铰合部小,两壳各具主齿一枚。长竹蛏与大竹蛏近似,其主要区别是贝壳极延长,壳长为壳高的6~7倍,壳薄,两壳相等。

养殖技术

1.水质水源:选择缢蛏养殖比较广泛的丁字湾沿岸一带的虾池,以自然纳潮为主,进排水方便。海水比重在1.010~1.025之间,水温3℃~32℃,pH值8.01~8.15,滩面和水质未受到污染。

2.池塘底质、面积及水深:池塘2个,面积50亩/个,软泥底质,有效水深1.5米~2.0米,蛏埕水位0.8米~1.2米,最低40厘米~60厘米,池塘长条形,池中央有高起的滩面。加深加宽虾池的环沟,将环沟内的泥土堆放在虾池的坝基内侧,然后整平,虾池的四周就能形成2米~3米宽并向内倾斜的平台,以备放养缢蛏。

3.蛏田的整理。选择边滩及部分中滩,提前20天耙土,翻耕。底质坚硬的地段需要经过翻土,耙土,平涂等步骤,使土质细腻柔软,有利于缢蛏挖穴潜入。放苗前15天,先用漂白粉60ppm消毒池塘,3天~5天后将消毒水排出,后用茶籽饼20ppm清塘,目的在于杀死杂鱼蟹及螺类,这些天敌会吞食缢蛏幼苗。

4.施肥培饵:播苗前一周左右,经60目~80目筛绢网滤纳入新水20厘米~30厘米,亩施鸡粪50公斤,繁殖池内基础饵料生物。

5.蛏田播养:

1)苗种运输。北方苗种系在海阳市丁字湾自然采苗得到,南方苗种到浙江购买。2007年春节后,于3月底到浙江省乐清县沿海购买规格为每公斤3000粒的苗种,用汽车运输。苗种要干净,不要有泥巴,篷布遮盖,防止日晒雨淋,但要通风,途中每隔4小时~6小时淋水一次。苗种运到后,立即组织足够的人员放养。除了运输时间外,气温是影响苗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在不低于零度的前提下,气温越低成活率越高。

2)播苗时间。南方苗在每年4月1日播苗,北方苗在每年5月25日。

3)播苗方法。大汛潮期退潮后,向池内进水20厘米~30厘米播苗。首先振动容器几下,使苗种的水管收缩,提高钻潜率,然后将苗种均匀撒播在埕面上。健壮的苗,播苗后十多分钟就开始钻土,如果20分钟以后仍然不能钻土,证明蛏苗生命力微弱,或者已经死亡。根据蛏田的条件,按池塘水面计,亩播体长2厘米~2.5厘米,规格3000粒/公斤,壳不破碎,健壮,大小均匀的蛏苗5公斤,折合蛏埕播苗100粒/平方米。南方苗与北方苗密度相同,南方苗种定为1号池塘,北方苗种定为2号池塘。

4)播苗应注意的事项。一是要组织充分的人力、物力,依据事前制定的养殖计划,统一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播苗;二是播苗前一周左右,经60目~80目筛绢网滤纳入新水20厘米~30厘米,再播苗,不要干池播苗;三是缢蛏实际播苗面积不宜超过虾塘面积的25%,否则会影响缢蛏生长,严重的会引起泛塘。

6.生产管理。播撒蛏苗时,埕面水深20厘米~30厘米即可,蛏苗入池后每周加水20厘米~25厘米,6月中旬以前水位保持在80厘米,6月中旬以后水位保持在100厘米,视水色情况和水位情况,适时适量换水,肥水。追肥一般亩施尿素2公斤~4公斤或氮肥2.5公斤~5公斤,磷肥0.25公斤~0.5公斤,少施勤施,晴天中午施。

营养价值

蛏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测定,每百克鲜肉,含蛋白质7.2克,脂肪1.2克,碳水化合物2.4克,糖3克,钙133毫克,磷114毫克,铁227毫克,热量200千焦。蛏子还有一定的医药作用,具有补虚的功能。蛏肉甘、咸寒,用于产后虚寒、烦热痢疾,壳可用于医治胃病,咽喉肿痛。

中医认为,蛏子肉味甘、咸,性寒,有清热解毒、补阴除烦、益肾利水、清胃治痢、产后补虚等功效。《嘉祐本草》中记载:蛏子肉"补虚,主冷痢。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胸中邪热烦闷气"。《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蛏子肉"清胃、治痢、除烦、补产后虚损"。《泉州本草》中记载:蛏子肉"清热解毒,利小便,消水肿"。蛏子肉可治疗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中暑泄痢、小便不利等症。

蛏子富含碘和硒,它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孕妇、老年人良好的保健食品,蛏子含有锌和锰,常食蛏子有益于脑的营养补充,有健脑益智的作用。医学工作者还发现,蛏子对因放射疗法、化学疗法后产生的口干烦热等症有一定的疗效。

THE END

TAG:蛏子  百科  标签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