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大总是直接拿走小弟弟的玩具,一声都不说?为什么出门搭车,宝宝老是吵着要在车上喝饮料?小明在家都很乖,怎么到了幼儿园就会欺负同学呢?你家的孩子,是否有相似的状况?这可能是孩子小霸王的行为即将出现!或许你是为他好,但你知道过度的保护,反而会助长孩子“唯我独尊”的性格吗?
从现在起,让孩子主动打开心扉,尊重朋友、交流沟通、分享彼此,相信会比一个人独占所有,还要来得更快乐喔!
家庭与小霸王形成密切相关
小霸王的行为,最常在集体活动中出现,如随心所欲、不会分享、无法感同身受等。广泛而言,“家庭”是孩子出生以来,第一个接触的群体单位(父母、兄弟姊妹等),家庭对孩子行为的影响力强大且直接,如果稍不注意,将可能形塑出小霸王性格。
“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婴儿犹如一张白纸,会变成什么样,几乎都是由成人所构画出来的。因此,想了解“小霸王”,就必须从家庭开始切入。
原生家庭 形塑性格
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孩子对外所展现出的特质与行为,绝大多数来自于对成人的模仿,就连还不懂得语言表达的宝宝也是如此,无形中早已吸收许多父母的特质。根据多年经验,归纳出几种“可能造就小霸王”的教养类型,其中又以前两种最常见。
宠溺型
父母或长辈给予孩子过度的爱:尽可能在第一时间满足他的各项需求,就算出现过分的要求(如妨碍他人、违反规定),只要孩子不受影响,就不制止,一切都会为他打点好,不会让他承担责任。
家暴型
与宠溺型相反的家暴,泛指任何家庭成员间发生的侵害行为,包含肉体和语言侵害,家人不只承受外在疼痛,内心更受煎熬。孩子会因为模仿,而带到与友伴的相处中。甚至许多这类家庭的孩子,在家中退缩隐藏,但累积的愤怒和怨气,却到外面以霸道行为来发泄。
特殊生理型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就是俗称的小儿多动症。此类型幼儿容易分心、冲动,在许多事物上不愿意排队等待,因此常被误以为不守规矩、欺负他人,出现类似小霸王的行为。这是很难避免的生理因素,须依赖后天的治疗。
“小霸王”是一种行为
情绪,大多指内心的主观感受;行为,指外在展现的动作。 “小霸王”是一种外在表征,代表他们面对外界的方式,但导致此行为的情绪因素,可能不只一种,而这也是父母应该主动去理解的地方。
被父母“教养”出来
举例来说,在同个空间中,有孩子正在玩球,不小心球滚到某一边,正好宝宝被球吸引而爬了过去,抓住球。一旁的妈妈看到后,会怎么做呢?相信多数会如此:直接拿走球,还给原来丢球的孩子。看起来似乎没有问题,但成人直接从宝宝手中拿走球(类似抢走的动作),会让宝宝理解成“只要是谁的东西,直接抢过去就可以”而不需要任何的询问。
因此,建议处理方式如下:先以轻柔的语气,告知宝宝“这球是别人的,哥哥刚刚丢的滚到这里了,我们一起拿去还给哥哥。”引导或带着他去还,然后再拿另一个物品替代球,更能让宝宝了解和学习到正确的行为模式。
一切源自于“我”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在孩子不同的学习阶段提供适龄适性的内容。
满足需求 非随心所欲
首先要理清的是“以儿童为中心”绝不是让孩子成为家中的小霸王,而是从教育角度,关心孩子,看看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与内容,特别为他们设计,才叫做“以儿童为中心”。不少家长认为“以儿童为中心”就是指“自我”,擅自解读成“他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容易把孩子宠爱过度。
孩子的自我调整本能
从0岁开始,孩子的性格与行为,就如同“由下往上的螺旋状”发展,每阶段的程度和内容都会慢慢增强,但中途也会有小小的下坡(大约每增加半岁时),主要是自行调整和适应新阶段自我的过程,当认知整合完毕,就会继续进展。
TIPS:叛逆期2岁就开始
提到叛逆期,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青少年,但事实上,这并非人生中发生性格波动的第一时间。大约在2岁3个月至2岁9个月期间,孩子就会进入人生中第一个反叛期。此阶段可说是当前情绪发展上最大的领域,恐惧、害怕、分离焦虑等接踵而至,孩子特别容易感到不安,又不知道怎么说,只好先以较激烈的行为呈现,因而时常让家长有难以管教的疲劳感。接着,在4岁3个月至5岁间,孩子会迎来第二个反叛期,如果父母在此之前,没有把握机会,采取适当的协助与引导,4岁后将很容易出现小霸王的行为。
从生活中直接观察与了解
教育理论与技巧的发达,的确帮助家长在教养孩子方面,更能迅速地掌握方法。家长可以具备相关的知识,但别完全以此做为标准,直接归纳和分类孩子的状况,这样反而会受限许多。还不如直接通过实际场景,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变化,并借此进行同步情境教育,让他们在认知理解上较不易产生落差,随时都能应用于生活。
TIPS:先纠正行为 后处理情绪
当孩子做出疑似小霸王的行为时,家长应立即介入,以避免再度出现。然后和孩子好好讨论,了解其内心世界,试着将孩子的消极情绪转换为积极情绪。当孩子的内心需求获得满足,自然也较不会以强烈的方式,吸引大人或其他孩子的目光,相信小霸王的行为将减少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