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全民学心理学的时代,也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虽然孩子是家长们的一切,但是焦虑的父母,也会毁掉自己的孩子。
小君最近一口气给孩子报了三个补习班,加上原来的三个,孩子所有的空闲时间从此被榨干,可是她总觉得还不够,恨不得每天拿根小皮鞭跟在孩子后面,时刻督促。
孩子每天忙得跟陀螺一般,苦不堪言,两口子也没少因此而吵架。
每次吵完,小君必摆出一副壮士断腕的豪迈,灌鸡血给自己打气:不吃苦中苦,怎成人上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她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抱着计算器计算孩子每次的考试分数,绘制其在班上和年级的名次及走势,并且推算他考进本市那所据说一本率55%的重点中学有多大的概率,她称其为数据化管理。
当我第一次见到她做的成绩趋势图时,惊得下巴都掉下来了,比我这常常需要在工作中做数据分析的人做得还细致。
我时常劝她要放宽心,毕竟孩子现在才小学三年级,未来的路还长。
可她每次听完,必定会大声痛斥,哀我之寡闻:
“他们班上的谁谁谁,钢琴都已经9级了,我们家孩子学了快两月,一首《小星星》都弹不下来。”
“必须得学奥数啊,奥数是重点中学的敲门砖,要是以后进了省队,高考中考都是可以加分的。必须得学,你们家孩子也得立刻去学。”
“这座城市的中考淘汰率都已经达到50%了,这就意味着有一半的孩子不能上高中,上不了高中,就没法考大学,这辈子不就完了吗?所以必须得争,还必须得争一本,一本以下没任何意义。”
“你是压根就不知道外面的竞争压力有多大!”
是啊,这个社会竞争压力太大,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起点,她能教给孩子的,就是从小去拼,使劲拼,玩命拼,发挥到极致!
每次见到她的孩子,我只会觉得一个字:累!小小的身板,架着厚厚的眼睛,每天忙不迭地辗转于各个辅导班,乖顺,特别沉静,从来不像别的男孩子一样玩闹。
我真的很想告诉她,真正适合学奥数的小孩,只有3%-5%,大多数学奥数的孩子都有着发自内心的厌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去学钢琴,也不是所有的能力都必须要用分数来体现。
但是,在妈妈的焦虑下,孩子必须得拼啊,不拼怎么能进好学校?怎么会有好的未来?拼就一个字!
初衷是好的,然而还是出了岔子。
上周接到小君的电话,她在电话里泣不成声,跟我说,你帮我看看这孩子是不是得了抑郁症,怎么这几天总是呆头呆脑、魂不守舍的样子。
我详细地问了问细节,缘由是这次半期考试孩子没有考好,小君看到孩子试卷的那一刻,顿觉天崩地裂,深感自己付出那么多,却没有得到好结果,委屈铺天盖地涌来,一发不可收拾,在孩子面前失声痛哭,最后演变为娘儿俩抱团一起哭。
从那次半期考试之后,本来就沉静的孩子开始变得更加沉默,呼唤他的名字,要好长时间才能反应过来。
我认真严肃地告诉她,孩子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在你这里,你的焦虑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当下的中国,很多家庭的教育模式都是“焦虑的妈妈+失控的孩子+缺失的父亲”。
孩子的失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外的,表现为叛逆,反控制,跟父母对着干。一种是对内的,他们深深地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是自己的问题,将家长的焦虑和控制深深地内化进了自己的潜意识,他们以无声的方式折磨自己,消耗自己的心理能量,吞噬自己的自尊感,变得悲观和自我否定。
后者,因为往往更难被父母所察觉,因此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也越大。
我告诉小君,要治疗孩子的唯一良方,就是改变自己,只有妈妈豁达不焦虑,不越界干涉,孩子才能充分地成为自己。
这是一个全民学心理学的时代,却也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
有的妈妈自从成了妈妈,就整天活在过度的担心害怕之中,担心孩子会受到危险,担心孩子的行为会出现偏差。她们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在她们看来,孩子离开母亲的每一秒钟,都可能遭受不可逆的心理创伤,自己的任何一个疏忽,都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她们常常焦虑不堪!
我经常收到妈妈们的问题:“我的孩子太内向怎么办?能给矫正一下吗?” “同龄宝宝都说句子了,我们家的还在蹦词语,是不是发育有问题?” “我的孩子在学校太老实,以后肯定会受到别人的欺负,怎么办?”
我总是需要一遍遍地跟她们解释,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是不均衡的,有快也有慢,这是正常现象;内向是孩子天生的气质,是遗传,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并且,很多时候,我都特别想告诉她们一句话:
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母子情缘,大抵上就是一句话:活明白你自己,顺便带好上帝的小孩。
焦虑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心理学家也会告诉你,适度的焦虑能激发人最高的心理动机,获得最高的效率,然而,效率和焦虑呈倒U结构,过高的焦虑,只会将你压垮。
中国式妈妈焦虑的根源在于她们永远没有弄清楚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她们过多地预判和干涉了孩子的未来,难能豁达。又容易将这种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体现到日常与孩子的交往中,于是有了那么多输不起的孩子,有了那么多得“空心病”的孩子,有了那么多的巨婴和妈宝男……
我常与欧洲的朋友聊起育儿的话题,我发现在西方父母的思维里,他们更多地会认为,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各自有着自己的生活,两代人之间可以相互扶持,但是彼此独立。
而在很多中国父母的思维里,我的就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我不仅要为你的过去和现在负责,我还要为你的未来埋单。所以,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你好,你必须要听我的,不能有丝毫偏差。
可终归,你是你,他是他。
你终归不能代替他去经受成长,也没有能力去为他扫清所有的障碍,去替他承载他必须要经历的孤独和无助、恐慌与痛苦。
教育是一场马拉松,不能只顾眼前的得失,看得长远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教育的本质,是教会一个人如何生活。
不管我们的孩子以后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组成一个怎样的家庭,贫穷抑或富有,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生活。
真实的生活里,不仅有一帆风顺里的岁月静好,也有一地鸡毛里的绝地反击。他们要面对的不再是一个被大人包装好的温室,而是一个真实的,有着尔虞我诈的成人世界。
到那时,能支撑他们稳稳走下去的,不再是试卷上的分数,也不再是各种等级证书,而是那颗有着充沛力量的内心。
合作的品质、战胜困难的勇气、在纷繁的世界中获得幸福的能力,哪一项都比卷子上的分数更有意义。
我想,作为妈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收起我们泛滥的焦虑,仅仅以陪伴的姿态,选择适度地放手,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去经受成长道路中的挫折与困难,让孩子成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