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妈妈给我说:有孩子以后,我再也做不到心平气和,想想自己之前,真的是一个很温柔的人,现在特别像泼妇。
说起自己的日常,真的一把辛酸,一把泪。尤其是有孩子以后,没有一天是省心的。时时无理取闹,天天惹是生非。
她自己也非常郁闷:孩子,怎么越长大越差劲!
暑假,爷爷奶奶说想孩子,自己也图省心,把孩子送到乡下。一年级的暑假回来,孩子迷上了电视;二年级的暑假回来,孩子迷上了网游。
目前孩子三年级,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玩王者荣耀,气不过的她,拔掉了网线,这一举措并没有把孩子从网络里救出来;而是刺激着孩子,用更隐蔽的方式玩手机。
有一次,半夜去儿子房间,发现孩子根本没睡,游戏玩得不亦乐乎。想着每天早上怎么都叫不起床,心里窝火,直接摔了手机。
气急败坏的她,拉起孩子就一顿狂揍,以为孩子会长点记性。结果,孩子一和她说话,就得把她气死。
比如:
看着她做出要揍他的举动,孩子直接说:你使劲打吧,最好把我打死,免得让你心烦。
让他认真做作业,孩子回她:是我读书,还是你读书?要是我读书,成绩差管你什么事!
要是她在苦心婆口的劝一下,孩子直接来一句:我不读了,你要优秀,你自己去读。
她无奈的问我:是不是时代进步了,孩子的青春期也提前了?
在莲子还小的时候,对“青春期”这个敏感词,我也这么理解——叛逆,不听劝,爱和父母反着来。
可是,莲子和她孩子差不多大,在莲子身上,这些特征都不具备。按理说,女孩的青春期应该来的更早啊!
问她,平时有和孩子沟通吗?
她说:有沟通啊,就是说不到几句,就开始吵。我吼他,他声音比我还大!常常和我赌气,动不动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有时候不得不这么想,没生过他就好了。
我问:就当没生过他,这样的话,你和孩子说过吗?
她回:气不过的时候,会说,平时不会。
不懂得好好说话,才是毁掉亲子关系的关键啊!
表达心情不好,妈妈说:“我今天有点累,不是很开心,可能没办法跟你一起愉快地玩耍。”
和妈妈说:“我这么不开心了你怎么还来惹我?快给我滚!”
孩子得到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第一种表达方式,更能收获到安全的、亲密的亲子关系;而第二种表达方式,只会把孩子和自己的关系越弄越僵。
收获一段不友善的亲子关系,无非是孩子感觉到自己成长时,父母有缺席,爱有缺席,陪伴有缺席,耐心也有缺席。粗暴无情的语言,把关系进一步恶化。
莲子上幼儿园之前,我并不是全职妈妈。白天要上班,刚开始,每一天早上都要上演一场生死别离。
只有一岁多的她,短短几分钟,哭得撕心裂肺,眼睛都肿了,心里实在是觉得对不起她,开始学习如何育儿。
看了很多育儿书,好好说话真的是改变孩子的关键。
晚上和莲子聊天:宝宝,下次妈妈去上班,你可以不要哭。妈妈要去挣钱,给你买玩具,买你最喜欢吃的水果,还有带你出去玩。你哭的话,妈妈就不能安心的上班,会觉得难过,会担心你。
我不觉得她能听懂,但是她真的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第二天,她看着我走,并没有大哭大闹,拼命的忍住眼泪,和我说再见。然后我拥抱一下她,告诉她我回来的时间。
几天后,莲子学会了好好和我说再见。
有孩子的这些年,我越来越领悟到:语言是带情绪的,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串联起来,有可能给人带去温暖,但也可能带来伤害。
每每听见妈妈对孩子说:
你看谁谁谁多懂事啊,你呢,有人家十分之一我就烧香了!
就你还想干嘛?算了吧。我看你就是三分钟热度。
这么简单的事情,你都做不好,你还有什么用,简直比猪还蠢。
心里就会觉得堵得慌,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父母只是在不好好说话,而孩子却是被骂得想自杀!
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一遇到孩子做出过激行为,就会失控的对孩子大喊大叫,管不住自己的嘴,说出一些“绝情”的话来。
比如孩子把自己不声不响的关在房间里,或是生气摔门而出,或是沉迷于网络电脑游戏。
遇到这样的情况,那份深沉而厚重的爱,就被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气愤、烦躁、不安、恐惧、甚至想去掌控孩子。
冲孩子大喊大叫,语无伦次,可能是无计可施,也可能是遗传了自己父母那一辈的教育习惯。不管怎样,要改变和孩子的关系,就得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
扎克伯克在FACEBOOK上分享了一组关于亲子教育的图片,列举了“坏父母”的11种表现,其中有8种都是不好好说话造成的,例如:
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坚持自我,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你总是在公共场合批评教育他们;
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生气,那是因为你给他们的赞扬不够,他们只有行为不当的时候才能得到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那是因为你总是命令他们,不在意他们的感受;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神神秘秘的,什么都不告诉你,那是因为你总是爱打击他们;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行为粗鲁没有礼貌,那其实是从父母或者一个屋檐下的人那里学来的;
好好和孩子说,才是打开亲子关系的正确方式。
那怎么和孩子说话?